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失智不能只靠藥!全台最老縣市靠「社會處方」延緩長者失能,讓整個社區變家人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7月04日04:11 • 發布於 07月04日04:11 • 出處/康健雜誌 文/梅緣緣 圖/陳德信攝
失智不能只靠藥!全台最老縣市靠「社會處方」延緩長者失能,讓整個社區變家人

嘉義對嘉義新港的失智獨老等弱勢族群來說,「扶緣素園長照站」不只是創造與人連結的活動場所,更是一個溫馨的家。在這裡,身上的病痛不再是主體,人才是。

位於嘉義縣新港鄉的「扶緣素園長照站(下稱素園)」,和周圍透天厝與鐵皮屋排排站,迎著滂沱大雨走近,一小塊招牌上印有「素園」2字,雖略顯樸素,但一旁半木造的「扶緣姊妹ㄟ店」咖啡小屋,為門面添了份暖意。

走進素園,充滿活力的歌聲從遠處鐵皮棚架傳來,坐在折疊椅上的10多名長輩,圍著帶動唱老師揮動雙手,像在開一場雨中音樂會。唱完歌,老師突然從背後變出一袋五顏六色的絲巾,一位穿著粉色T恤的白髮阿嬤,小心翼翼地接過遞來的黃色絲巾,即使隔著口罩,都能看出她的笑容。

這時,素園門口傳來一陣招呼,原來是在地兒科診所醫師、素園創辦人陳錦煌來了。他戴著墨鏡,明明是濕漉漉的天氣,黑色褲子上卻只有幾撇被雨打濕的痕跡,整個人格外清爽。陳錦煌打完招呼,便走到揮著彩色絲巾的阿嬤和爺爺旁,和他們一起隨著旋律擺動。

失智、失能單靠藥物還不夠,補足心理需求須靠社會處方箋

素園的概念,是陳錦煌在2018年接觸到「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後發想。社會處方箋最早由英國開始推行,指的是將個體與社區連結的「主動性非藥物治療」,例如舉辦藝術、體育、園藝或手作等活動,讓失智者、高齡、獨居、身心障礙等個案與社區互動,達到延緩失能的目的。

而素園模式的社會處方,又和醫院體系經醫師開立的社會處方箋不同。素園模式是透過像他一樣的社區醫師或相關協會,在社區內「主動」發現有需求的個案,再介紹他們到素園參與社會處方活動。個案無需到醫院,就能接受社會處方,且個案一進入素園後,除非有其他因素中途離開,否則多半都會待到他們生命的最後一天。

根據內政部2024年統計,全台縣市中,嘉義縣65歲以上的人口最多,「醫療雖然進步很快,但對失智症、老化相關失能問題,單靠藥物治療效果有限。醫療難解決的部分,特別是心理和社會層面的需求,可以用社會處方箋補足,」陳錦煌說。

買給阿母的菜園,變身社會處方實踐地

懷抱著理想,陳錦煌原先買給母親「阿素」種菜的素園,在母親過世後,便成為了社會處方箋實作的重點場所。只要天氣狀況佳,素園平均每天都會有40多名參加者報到。

位於嘉義縣新港鄉的素園,占地400多坪,是許多在地長輩、身心障礙者及新住民的「新天地」。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在佔地約400坪的空間中,除原先的菜園外,幾片大鐵皮和塑膠浪板搭建起的棚架,就成了長輩們上課、表演、聊天的空間。素園也同時是巷弄長照站,長輩每天報到第一件事就是量血壓,再開始健康促進課程。課程有動有靜,例如律動與音樂遊戲、室內槌球、舒活藝術,以及手作點心等。棚架小舞台一旁的小空間,則可讓看護和想休息一下的長輩喘口氣。

許多在素園的長輩,都是陳錦煌看診或經人轉介後加入的,「長輩身上多少有些病痛,但在這裡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們也是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生理上有復健的效果,心理上也能有成就感。」

下了課,長輩和工作人員一同把折疊桌打開,一瓢瓢由志工煮好的筍絲素菜粥,熱騰騰地舀進長輩眼前的碗裡。吃飽飯,長輩可以返家,也可以選擇在門口的小房間裡看電視小憩。偌大空間裡,無論是患有失智症或中風的長輩、身心障礙者,還是新住民夥伴,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素園就像家,讓「沒血緣的家人」聚在一起

從印尼來台20多年的阿璇負責經營「扶緣姊妹ㄟ店」,素園裡的咖啡和飲料,多出自於她手。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穿著紅底藍格紋法蘭絨襯衫的阿璇,在扶緣姊妹ㄟ店裡專注地沖著咖啡。她19歲就從印尼雅加達來台結婚,一轉眼過了20多年,台語講得比中文還溜。

2年前,阿璇經身邊姐妹介紹到素園當義工。因小時家裡就會炒咖啡,她在素園先以小吧台的方式經營咖啡攤,後來有了素園及扶緣服務協會等協助,阿璇經營的「扶緣姊妹ㄟ店」有了更舒適的空間。除了製作、販售咖啡和各式飲品點心,阿璇也身兼「老師」,教長輩做點心或手作品。

像是幾棵放在店旁桌子上的義賣苔球,就是她教長輩一顆一顆綁起來的。「覺得這裡很溫馨,很歡樂,也像是一個家,」阿璇說完,露出滿足的笑容。

不只阿璇,對許多天天報到的長輩來說,用家和家人來形容素園和這裡的人,再貼切不過。

像4年多前,85歲吳老師因糖尿病和中重度失智來到素園,當時她已不記得自己丈夫名字,也伴隨失禁等問題無法自理。素園裡的志工甚至是身心障礙者,都會在她有需要或失禁時,幫忙清理。吳老師過世後,現在換成她的丈夫來到素園。「雖然沒有血緣,但我們就像一家人,」陳錦煌說。

從社區第一線出發!陪長輩到生命最後一刻

想到這塊地從媽媽的菜園,變成現在的素園,週一到五都有活動,陪伴了許多在地弱勢族群一同成長、一同老去,陳錦煌靦腆地笑了,「社會處方就是要能夠達到Proactive(積極主動)的功能,社區得積極動起來,給有需要的人支持。」

素園週一到週五都有為社區長輩等人舉辦課程,週日有時也會有其他活動,不只幫助長輩達到復健效果,也促進人與人的互動。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理事長江澤祥也點出,多數巷弄長照站無醫師進駐,但素園有陳錦煌幾乎天天報到,不只對患者的狀態與疾病變化更了解,也更能即時提供關心與協助。不過,現階段像素園這樣以社會處方箋為根基的「家」,要擴及全台仍有一定難度。陳錦煌說,目前較大的阻礙為「觀念」及「政策制度」。

觀念上,基層醫師普遍專注於醫療技術,對社會處方箋認知不足,也對社區資源了解有限,難以有效轉介個案參與相關活動。同時因社會處方箋在台尚未發展成熟,大眾及醫療人員對非藥物治療認識也不夠。政策與制度上,也因長照2.0主要由社政單位主導,與醫政單位整合不足,社區與長照關懷據點由不同單位管理,增加協調難度。

雖然現階段推行社會處方箋,仍有重重關卡須突破,但看到近日健保署署長石崇良鬆口,公布最快明年試辦社會處方箋納健保,陳錦煌感到振奮。他在社群上發文表示,若能從基礎觀念建立、人才培育及單位整合著手,勢必能加速社會處方箋推動,但整體仍必須「由下往上」,才能見效。

延伸閱讀:

95歲嬤平常不愛出門,竟為這活動盛裝赴約!專家:防失智的最佳處方

台灣每年需要多培育幾位醫師?1300人已不該是標準答案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2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蔡依林9點半就寢、郭富城晚睡早起 醫師給出真正評論…

信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