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中國藉勢壯大 學者籲美國應全面鞏固歐亞整體戰略
即時中心/温芸萱報導
美國新聞網站《Breaking Defense》近日刊出評論,批評過去20年歷任美國總統推動的「轉向亞洲」戰略失敗,反使中國擴張勢力。文章指出,歷屆美國政府經過歐巴馬、川普及拜登等人執政,均因應對俄烏戰爭、中東衝突等危機而中斷亞洲政策,導致中國加強與俄羅斯合作、支持哈瑪斯,擴大其影響力。呼籲美國應重拾二戰後全球霸權責任,全面鞏固歐洲、中東與印太地區的戰略地位。
美國新聞網站《Breaking Defense》近日刊出一篇重量級文章,直指過去20年來美國歷任總統推行的「轉向亞洲」戰略徹底失敗,不僅無法遏止中國崛起,反而在現實操作中導致美國勢力從其他戰略要地撤退,讓中國趁勢擴張影響力、壯大實力。
該文由約克鎮研究所(Yorktown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哈提里(Shay Khatiri)與印太安全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do-Pacific Security)資深主任、同時也擔任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資深非駐點研究員的馬明漢(Michael Mazza)共同撰寫,在學界與軍事圈引發關注。
文章標題開門見山說到,若美國想真正壓制中國,就不能再將歐洲、中東與亞洲切割看待,而應該視整個歐亞大陸為一體的戰略空間。
接著文章盤點過去三位總統的亞洲戰略實踐困境,指出歐巴馬政府在2011年宣布「重返亞洲」,卻自伊拉克撤軍、間接促成伊斯蘭國(ISIS)崛起與敘利亞內戰惡化;同時,為對俄國「示好」,對歐洲事務冷淡,最終於2014年讓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而美軍則被迫重返歐洲與中東收拾局面。
接著文章提到,川普政府雖明確將中國定性為「戰略競爭對手」,展開初步圍堵行動,但又將俄羅斯與中東列為次級威脅,未能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盟結構。而拜登政府延續川普路線,執行阿富汗撤軍,卻在2022年爆發俄烏戰爭、2023年再陷以哈衝突,讓「轉向亞洲」戰略再度中斷。
文章直言,每一次的「轉向亞洲」行動看似戰略調整,實則根本無法實現;而也正是美國從其他地區抽身,使得中國得以填補真空。包括大量購買俄羅斯能源、支撐其戰時經濟,甚至在以哈衝突中選邊支持哈瑪斯,在中東製造美國盟友的政治壓力。「換言之,美國一邊想遏制中國,一邊卻在旁邊放火,讓中國藉勢介入、壯大勢力。」
文章點出,這種片段式、區域切割的戰略視角必須終結。歐亞大陸必須視為一個整體政治空間,無法指望「讓歐洲與中東亂成一團、卻在印太保持和平」。文章作者們主張,美國應放棄「轉向」、「再平衡」等有限策略,重新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承擔的全球霸權責任,擴充軍力,全面維持在歐洲、中東與印太的存在,確保整體地緣秩序穩定。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