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也會過勞?出現 4 種症狀,你可能正在經歷「慈悲枯竭」
創傷壓力治療領域的先驅查爾斯.費格利教授於 1995 年首次將慈悲枯竭定義為:「次發創傷壓力與倦怠綜合影響的後果。」
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慈悲枯竭可被描述為:「因長期暴露於毒性照護工作環境,所造成的一種心理、生理、道德與靈性層面的損害。」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慈悲枯竭則是:「當我們的威脅反應系統長期處於過度激化的狀態,以至於對身體與大腦造成損害,使我們即便身處安全環境,仍錯誤地感知到威脅的一種神經學狀態。」
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慈悲枯竭最常發生在專業照護者族群中 ,例如醫師、護理師、神職人員、急救人員、消防員與警察,以及長期照顧罹患重病或身心障礙者的親屬和照服員。然而,最重要的是,慈悲枯竭應被理解為關懷他人的自然且無可避免的結果。它並非軟弱的表現、性格上的缺陷、道德上的失敗,也不是某種心理疾病。
在接續的章節中,將深入探討次發創傷與倦怠的概念,並提供具體可行的策略,以減輕慈悲枯竭的破壞性影響,讓自己重新回復到慈悲滿足(compassion satisfaction)的狀態。我們也將學習,如何將慈悲枯竭視為成長的契機,透過這段經歷,重新啟動個人的成熟發展軌跡,並追求一個有意向、以原則為基礎的生活。
慈悲枯竭的典型症狀
主觀上,慈悲枯竭是一種身體、心理、情緒、專業,甚至靈性上的耗竭(exhaustion)經驗,許多照護者對此再熟悉不過。
身體症狀
你可能感到極度疲憊、體力透支,早晨難以起床去工作,甚至無法維持原有的運動習慣。可能變得焦躁不安,出現睡眠困難,或者即使能入睡,也無法獲得真正的休息。性慾可能大幅下降,對親密關係的享受程度也顯著減少。
心理與情緒症狀
即使入睡,可能會因與工作相關的惡夢而驚醒,醒來後感到焦慮、憤世嫉俗,並對新的一天充滿悲觀情緒。也可能發現自己原本輕而易舉的決定變得困難,甚至開始做出錯誤的決定,讓你的自信心與自尊心受到動搖。為了因應這種困境,可能開始在情感上封閉自己,或者透過暴飲暴食、過量飲酒,甚至濫用藥物來緩解無處不在的焦慮與不安。
當自我形象與自控能力逐漸崩解,可能會開始對朋友和家人發怒,這不僅傷害那些原本可以支持、幫助你復原的關係,還可能讓你選擇自我隔離,試圖隱藏內心的羞愧與自毀傾向。
專業症狀
工作表現可能受到影響,因變得分心、難以集中注意力。可能發現與同事和上司的關係變得緊張,變得易怒、暴躁,甚至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可能發現自己無法在下班後真正放下工作,或不斷糾結於想像中的冒犯或自認的失敗,因而萌生放棄一切的衝動,想直接走進老闆辦公室遞上辭呈。
靈性症狀
可能開始對自己曾經深信不疑的信仰、價值觀與人生目標產生懷疑,甚至逐漸失去和社群的連結。內心可能充滿痛苦與掙扎,而當朋友與家人察覺你的困境並試圖關心你時,可能會憤怒地將他們拒於千里之外。在這種憤怒、羞愧與迷失交織的狀態中,可能會讓你陷入孤立無援的深淵,無法理解自己為何會變得如此不受控、與過去判若兩人。
這類症狀可能悄然來襲,逐漸侵蝕我們的生活,直到耗盡資源,並陷入危機。 當意識到某些事情已經出現嚴重問題時,可能已經感到如此沮喪與氣餒,以至於失去找到出路的希望。
(本文摘自《慈悲枯竭》,啟示出版)
延伸閱讀
心理創傷讓你習慣討好別人?阿德勒:要不要活在過去,你可以自己決定
一直想事情會更不快樂?心理學研究:大腦閒著沒事,煩惱就會找事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