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水果撞傷、發霉還能吃嗎?腎臟醫指「1情況」就要丟,切掉還是會..

今健康

發布於 03月17日00:52

水果凍傷、撞傷、發霉日常相當常見,許多人為了節儉、丟掉浪費,一樣會照吃,或者至少切掉水果的「瘀青」再吃。不過這樣吃真的沒問題嗎?有哪些情況不能這樣吃?又該如何分辨?專長毒理學、腎臟學、食品安全,現任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醫師詳細說明。

水果撞傷、發霉還能吃嗎?
腎臟醫指「1情況」就要丟。

理論上這2種能吃:
顏宗海醫師表示,理論上水果凍傷、撞傷切掉損壞處,只要沒有吃到壞掉、腐爛、長細菌的,其他部位是可以吃的,對身體不會有什麼影響。發霉則不管是否切掉都不宜,一律建議丟掉,原因在於即便是將肉眼可見的發霉切掉,也還有更多看不見的菌絲可能已經長到其他地方。

別為了節省賠上健康:
若是凍傷、撞傷已經長細菌,將黴菌、細菌吃下肚,輕者可能腹瀉、腸胃不適,重者則可能上吐下瀉、食物中毒,若是脫水也會增加腎衰竭風險。雖和致癌沒有直接關連,但若是經常如此,也得留意長期一直把對腸胃道有害的病菌吃下肚,恐怕影響菌叢生態,對腸胃健康相當不利。

1情況就要丟,切掉還是會..
顏宗海醫師建議,水果只要出現「瘀青」、黑一塊就建議丟掉。因為不管是凍傷、撞傷、發霉等等的情況,其實呈現的樣貌都非常相似,民眾並不好分辨。而切掉也還是會有可能其實是發霉、吃到黴菌的風險。尤其是聞到怪味、臭味,或者明顯爛掉,就務必丟棄別再吃,以免為了省錢吃出健康問題、反倒要花更多的錢治療身體。

#顏宗海 #水果 #凍傷 #發霉 #撞傷

別養成「發霉切掉就好」習慣!
以免吃下致癌物:黃麴毒素。

別「切掉就好」,小心肝癌:
同樣相似的情況,顏宗海醫師也提醒,「切掉就好」這習慣真的要改。吃水果吃到黴菌、菌絲雖然不會致癌,但若是其他特定食物發霉、切掉吃到菌絲,這習慣長期吃下來會引起肝癌。

一級致癌物-黃麴毒素:
醫師說明,許多食材發霉會產出黃麴毒素,這是WHO明確公告的一級致癌物,長期食用會引起肝癌。而發霉會出現黃麴毒素的常見食材,可包括花生、玉米、五穀雜糧、堅果、咖啡豆等,相關製品自然也得留意,例如餅乾、麵包、乾貨等等。而這些食材或食物若發現部分發霉,周圍的也得一同丟棄,正如前述提到的,發霉菌絲長到什麼地步並未可知。

#顏宗海 #水果 #凍傷 #發霉 #撞傷

防水果凍傷、撞傷、發霉,
更助吃得健康營養不生病!

買水果時:
顏宗海醫師表示,水果在買的時候就要避免買太多,建議最多就買一周的量,一周內就吃完,吃完了再買、勤勞一點。防止水果撞傷,除了買水果時可以用水果網套保護,也可以多墊一些報紙,避免運程中撞擊。不過回到家要冷藏的時候,這些水果網套和報紙就建議取下,因為對冷藏沒有幫助,只是佔空間。

冷藏前包裝:
冷藏前可以先將水果用密封袋、保鮮盒等包裝,這樣的做法便有利避免水果發霉,因為黴菌的生長條件除了營養來源就是濕度、溫度、氧氣,在這包裝階段可阻絕氧氣。保鮮膜則效果不大。

冷藏的時候:
冷藏方面,顏宗海醫師表示,冰箱冷藏溫度普遍在5˚C,一般情況下水果是滿少見遇到凍傷的,當然就避免有太特別的吃法,例如放在相當低溫的冷凍庫中。

別把冰箱當「時空膠囊」:
最後也提醒,冰箱並非萬能,食材、食物放久了就算保存方式再好也會發霉、壞掉,更不用說像時空膠囊拿出不知道哪時候的食物。不論如何都建議依期限內食用完。養成良好的飲食及保存方式,吃水果更能吃得健康營養不生病!

#顏宗海 #水果 #凍傷 #發霉 #撞傷

《延伸閱讀》

.食物發霉切掉就好?營養師:母湯,這4種情況都不能吃。

.常見10種易增罹癌風險食物,營養師:紅肉一週最多吃3次。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健康指南:防癌行動GO

建立正確的觀念,了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小便的瞬間「碰」一聲…他的膀胱竟破裂了 手術見已嚴重纖維化!醫揭行為原因

鏡週刊
02

男子長期飲酒 小便突感腹部劇痛竟是膀胱破了

中央通訊社
03

70歲男回春「細胞年齡僅55歲」 7習慣幫大忙!

中天電視台
04

35歲女胃痛拖半年才就醫!醫一看搖頭:全都擴散了

中天電視台
05

薑還是老的辣!62歲媽媽快速瘦下18公斤 「只靠5招」驚掉網友下巴

中天電視台
06

「臉上3條紋路」恐是心臟病警訊!耳垂出現皺摺注意 1圖自測風險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