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過這麼憨的醫師!」小鎮醫院團隊將加護病房搬進家門,氣切阿公不再臥床等死
位在彰化的員郭醫院,由8年級女醫師領軍的「員自宅」團隊,1年多來深入鄉間大街小巷,把醫療帶到家中,讓病患在家中就能舒服自在接受治療、復健,甚或圓滿人生盡頭。
知道郭醫師今天要來,郭小姐特別打起精神,午飯也吃得比平常多些,儘管仍有些虛弱,但臉上多了幾分笑容。一旁護理師從容地在床邊吊掛前一天就配對好的血袋,為腫瘤出血和泌尿道感染的她,輸血、注射抗生素。印象中,在醫院該是緊張又急迫的場景,如今在病患家中卻能舒服、自在而優雅。
約2年前從台大醫院家醫科受訓完,83年次的郭亭亞即返鄉回彰化縣地區醫院員郭醫院服務,她不只在門診等病人上門,還選擇了一條更難走的路成立社區移動醫院「員自宅團隊」。短短1年內,居家醫療急症服務量已接近70個案,在全國地區醫院中數一數二。
「員自宅」是員郭醫院一群充滿理想、熱忱,還帶有點「憨呆」特質的成員所組成的居家醫療團隊,扮演醫院和社區的橋梁,串接上、下游資源,建立以家為中心的全面性支持系統,提供民眾從一般、重度、急性後期照護(PAC)到安寧的連續性居家服務,成員包括醫師、護理師、營養師、治療師、社工、個管師、放射師、藥師、行政人員等等。
推動居家急性照護,把阿公從臥床帶到陽光下
因為居家醫療屬全方位的生活醫療,需要各種專業人員加入團隊。員自宅的靈魂人物、家醫科主治醫師郭亭亞眨眨慧黠大眼笑說,從醫後就嚮往當一個小鎮醫師,和病家、社區建立緊密關係,從認識病人那一刻起,照顧直至病程最後。
曾有病患反覆腹瀉、吃藥也好不了,進到病患家中才發現冰箱故障,「我們要幫他做的是修理或換一台冰箱,就不會吃到不新鮮的食物,」她說,如果只是坐在門診很難發現,醫師能做的就是一直開藥。而居家醫療卻是深入病人日常、了解家庭成員和互動,是「看得到生活」的醫療。
當初員郭醫院院長郭鐘添找女兒郭亭亞回醫院幫忙時,她便篤定要深耕居家醫療。由於員郭醫院投入心力在急性後期照護(PAC),幫助出院返家的病人銜接復健、照護,盡力回歸生活,也是少數有3種PAC照護模式(包括住院、日照及居家都有提供服務)的醫院,因此郭亭亞和團隊特別整合PAC與居家醫療,提供居家PAC照護,成為員自宅的特色服務之一。
曾有一位80歲阿公多種疾病纏身,在加護病房住院3個月,出院時還留著氣切和鼻胃管,居家護理所轉介時,只規劃接受重度居家醫療,定時更換管路,但團隊成員評估阿公的身體狀況「有潛力」,建議家屬讓他接受「衰弱高齡PAC」,於是展開每週6次、每次30~50分鐘的訪視。
經過持續4週的復健,阿公的氣切和鼻胃管一個個移除,甚至能每天到公園散步30分鐘,逐漸回歸正常生活,「當初若沒有團隊積極介入,阿公很可能只會愈來愈衰弱、終至臥床與病榻為伍,」郭亭亞說。
由於居家醫療的成本相對高昂,員自宅成員常笑稱自己是「憨」或「呆」。「我們常說自己都有點『憨呆』、『憨直』的特質,因為『憨』拆開來看,就是『勇敢的心』,事情來了就做,開心做、無愧於心最重要,」郭亭亞燦笑著這樣詮釋,「有時太聰明反而很多事做不好,不如就維持一點『憨呆、憨呆』。」
社區發展部主任盧鴻儒曾是長照居服員,當得知郭亭亞從事居家醫療時相當意外,「怎麼有這麼憨的醫師!」盧鴻儒說,很少人願意做這麼冷門的工作,尤其還是這麼年輕的女醫師,但進一步了解後發現兩人理念契合,因而決定從高雄北上彰化加入員自宅,「工作大半輩子,加入員自宅是最幸福有感的工作。」
居家護理師劉曼君第一份工作在員郭醫院,正好遇上郭亭亞從台大醫院回到彰化,醫院詢問她要不要幫忙,「當時我也憨憨、傻傻就答應了!」她回憶。
家住彰化員林旁的永靖鄉,劉曼君說,跟著郭亭亞到案家訪視才發現,這塊她最熟悉的鄉土住著許多需要他們幫忙的長輩;看著長輩們身體逐漸好轉,還有每一次病家歡喜期待他們的到來,以及離去時的依依不捨和感謝,那份如朋友、家人的情感,是讓她繼續留在團隊的動力。
父女攜手讓地區醫院更深入社區,不用「合不合」來衡量
支撐郭亭亞能繼續走下去的關鍵,是她的父親郭鐘添。看著女兒談起居家醫療時眼神熠熠,郭鐘添說,當初找女兒回來幫忙、女兒開條件說要做居家醫療,讓他吃了一驚,不斷告誡這是一條辛苦、不好走的路。但反覆確認再三,索性放手讓年輕人去嘗試。
從一開始的遲疑、觀望,到後來看見女兒和團隊做出成績,郭鐘添臉上藏不住以女兒為傲的自豪。他說,醫院做居家醫療,最常被問起的就是「會合(台語,指划算)嗎?」但他認為,如果凡事都用「合不合」來衡量,恐怕沒有人願意投入這塊領域,「所以還是保持一點『憨』的精神,不要太偏離就好!」他笑說,從事居家醫療愈深入、愈到後期,愈來愈「合」,因為幫助病人獲得的深刻感受與反饋,無形的收穫比實質收益來得豐厚。
郭鐘添認為,地區醫院介於區域醫院和社區之間,因為更貼近民眾,彈性比大醫院來得多一些,更適合肩負起居家醫療的重任,可以更深入走進社區,在民眾有醫療需求時,有醫院、診所之外的選項。
現在,郭亭亞在前衝鋒,郭鐘添則是背後最堅實後盾,「光有熱忱還不夠,我的任務是讓制度完善、爭取外界認同和支持,這條路才能走得可長可久,」郭鐘添說。和父親同樣留著堅毅、不怕難、不服輸的血液,或許也是承襲著淳樸小鎮的樂天知命,郭亭亞笑說,常有人問她走在居家醫療路上,跌倒如何站起來?「我都說我可能會一直匍匐前進吧!」
她相信,天公疼憨人,員自宅以成為鄰里的韌性為使命,只要走在對的路上、有這群夥伴,就無所畏懼,「我們不是把別人不會做的事做得很好,而是把別人不想做的事做得很快樂。
延伸閱讀: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顯示全部
留言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