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買車還是先買房?上班族最容易忽略的財務陷阱
【我們想讓你知道】
財務自由不是靠拼命加班或聽明牌投資,而是靠正確的致富順序。先累積資產,再靠資產幫負債買單,最後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如果一開始就被房貸、車貸綁死,可能會窮忙一輩子。把握「資產優先」的原則,才能讓錢替你工作。
(本文摘自陳重銘《富媽媽窮媽媽》)
薪水只有一種來源,為什麼很危險?
我在學校教書時觀察到一個現象,每當年輕老師考進來後,緊接著就是「結婚、買房」。鐵飯碗讓他們可以安穩繳房貸,卻同時幫自己套上一個房貸緊箍咒,喪失20 年、30 年的存股時間。為什麼上班族會窮一輩子?因為他們大多只有「薪水」這個收入,然後又入不敷出。請記住,只有一份薪水不是罪惡,不曉得要優先選擇資產還是負債,才是罪惡。
由於我不斷地累積資產,2019 年股利收入已經是教書薪水的3 倍,果斷放棄20 年公務員年資,辭職在家後,我有更多時間做研究,2024 年股利收入已經達到千萬元。如果我在剛考上學校教師時就貸款買房,我不僅沒有辦法累積股利收入,持續工作到65 歲,還要煩惱年改後退休金減少,那時候我年紀已經大了,再也無力改變未來。請記住,時間是不等人的。
慶幸我一直走在「遠離負債,累積資產」的道路上,如今早已經搬離老公寓,住進重劃區公園旁的新家,當然是登記老婆的名字,然後也背負著8 位數房貸─當然是我繳。雖然一樣是「割地+賠款」,心情卻大不相同,因為我累積了9 位數的股票資產,有一堆好股票搶著幫我付房貸。在這個過程中,我學習到要先買進資產,再用資產來幫負債買單。
致富三順序
1. 先累積資產
重要的事情先做,先存股票累積資產,早點創造出股利現金流,才是改變人生的契機。2024 年我可以領到千萬股利,看起來似乎很風光,其實是過去30 年堅持的結果。如果你想要有一棵樹可以乘涼,記得要在30 年前將種子播下。
2. 晚點買進負債
窮人為什麼變更窮?麻省理工經濟學博士給出答案:因為「買房子」。先買房會造成現金持續流出20、30 年,等到繳清房貸後,人生已經過了一大半,完全是輸在起跑點上。
3. 靠資產幫負債買單
請記住,窮人的負債,等於富人的資產。全台灣有這麼多人在繳房貸利息,錢都跑到銀行去了,那麼你為什麼不當金融股的股東,領股利來幫忙繳房貸呢?我目前持有數千張的金融股,2025 年從金融股領到500 萬元股利,我的房貸都是別的房貸族幫我買單。
財務選擇題:做錯窮忙一輩子
有人看到我領股利來繳房貸,說我是不事生產的吸血鬼,其實也沒有人拿槍逼你貸款買房子吧?重點在於先了解買房、存股的優缺點,然後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購屋族覺得房子最安穩,房價還會穩定上漲,代價是你要付出幾十年的利息;存股票領股利看起來似乎很不錯,但只要股市大跌,我1 天就可能蒸發上千萬,這也是我要承擔的風險。
我要提醒一點,現在的房子都很貴,房貸一背就是30 年,一定要謹慎決定,不然30 年後,就算後悔也來不及。重要的事情要先做,我堅持「先累積資產,再靠資產幫負債買單」,雖然一開始會很辛苦,但是先苦後甘的人生很值得。
家庭理財:不同財務觀怎麼辦?
不過,如果家庭成員財務觀不同,該怎麼解決?我過去在公立學校教書,看過許多老師都很愛老婆,不僅房子買老婆名下,有的甚至連存摺跟提款卡都乖乖交出去。金融海嘯後的2010 年,一位老師說他趁著股災進場,賺了500 萬元,我馬上拗他請客,結果他居然說沒錢,因為薪水都交給老婆管理,他只是用電腦模擬過過癮。
記得在2009 年初股市大跌,我想要加碼卻沒有錢,老婆又是偏保守的「要保障」型投資人,股市大跌把她嚇得要死,想跟她借錢投資股票,根本是天方夜譚。我只好跟老媽商量,還好老媽深明大義,骨子裡更是充滿投資的血液,幫我用房貸借錢,讓我危機入市,股災結束後我的資產增加了1,000 萬元,因為買到很多便宜的好股票。唉!如果當初老婆肯資助個幾百萬,我會更早財務自由啊!誰叫她骨子裡流著「安穩」的血液!
家庭理財最大的問題,在於夫妻雙方的生活背景不同,因此對金錢跟投資都有不同的想法。我老婆一家都是公務員,所以喜歡安穩保守;我老媽大膽買進未上市的台積電,我就遺傳到積極進取。如果把我的錢都放老婆那邊,雖然是安穩了,但是我受不了;如果老婆的錢都放我這裡,股災時她也睡不著。所以我最後的做法就是各管各的錢,不需要為了錢爭吵。
再來就是要停止「割地+賠款」的無聊遊戲,不然老公背了30 年房貸,辛苦賺的薪水也只是在幫銀行的股東打工。請記住,家庭理財的目標是「財富增長」,在面臨資產跟負債的選擇時,一定要同心做出正確的選擇,我的選擇就是「先累積資產,再靠資產幫房貸買單」。
買車=資產後退500萬?
講完房子之後再來講車子,這也是年輕人常碰到的「錢坑陷阱」。女生喜歡買包包跟珠寶,男生就喜歡買車,來看看我是怎樣跟車子結緣的。
記得在1986 年夏天,讀完大一的我要搬出學校宿舍,看著同學的爸爸開賓士280 SEL 來載行李,我卻只能租一台小三輪車,內心真的有點失落啊!當時我傻傻地連賓士車都不懂,被同學嘲笑,激起我對汽車的興趣,但也只能去舊書攤買二手汽車雜誌,然後做一些汽車模型來過過乾癮。
等到我開始工作賺錢後,雖然有能力買車了,因為要堅持省錢存股票,只能用BMW 代步─公車(Bus)、捷運(Mrt)、走路(Walk)。還記得每次我在公車站牌等車時,看著馬路上各式豪車跟跑車,內心都會湧起一陣陣欣羨,我總是用力咬住下嘴唇來打消念頭,再跟自己說:「陳重銘,你還要再努力一點!」
光靠意志力是不夠的,人總有腦波脆弱的時候,所以我會用數字來說服自己。
假設1 輛100 萬元的車開10 年後報廢,平均1 年的買車錢是10 萬元。每年的油錢、停車費、保險費、稅金、維修⋯⋯加起來算1 年15 萬元,10 年就是150 萬元。上述總開銷是250萬元,平均1 年買車跟養車的花費是25 萬元。但如果將買車的100 萬元拿去投資,用台股大盤長期平均10% 的年報酬率計算,10 年後則是會累積到259 萬元。
買車,未來10 年會流出250 萬元,這筆錢拿去投資,則會變成259 萬元,一來一回相差509 萬元,想到這裡,買車的慾望馬上被理智澆熄。
窮人普遍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容易搞丟身上的錢,年輕時覺得有車比較方便,100 萬元的車錢也負擔得起,不夠就貸款買,就這樣一腳踏進「買車、養車」的負債循環裡面。如果10 年換1 台車,40 年的工作生涯換了4 台車,不知不覺中就花掉了1,000萬元,退休時你怎麼可能會有錢。
有錢人的特點就是「想很大」,雖然買100 萬元的車很容易,但是他更清楚這筆錢經過40 年的複利投資,會累積成巨大的財富,所以願意犧牲眼前的小確幸,來換取往後的大幸福。試算一下,把每年買車跟養車的25 萬元拿去投資,用大盤平均報酬率10% 計算,20 年後會累積到1,432 萬元,第21 年的10% 獲利就是143.2 萬元,完全夠買1 台車了!
如果可以堅持40 年,總共投入了1,000 萬元,最後會累積到1 億1,065 萬元,每年10% 的報酬就可以買千萬跑車,而且都是股票買單。
看了上面的計算,你知道我為何堅持到46 歲才買車了吧!
我當了25 年上班族,我曉得薪水是最寶貴的資源,要善用它來幫我賺錢。其實在我35 歲考進公立學校後,我很認真地同時兼任日夜間部雙導師,並努力寫教科書賺版稅,再加上投資股票的股利,年所得早超過200 萬元,買車對我來說並沒有難度。但是我清楚現在買1 台百萬的車,等於花掉我往後的數百萬,所以我選擇先苦後甘。
在我46歲那一年,已經可以年領百萬股利,終於有人幫我的汽車買單了,而且隨著我的股利越領越多,家裡也有了2 輛車。人生由窮到富走了一遭,我開始體會「不敗家就是為了敗家」,這才是「不敗教」的最高精隨─先省錢不敗(Buy),後面就有人幫你的敗家買單。小資的上班族,要趁著年輕時不敗家,努力用薪水累積資產;年紀大了之後,就可以靠資產產生的股利來敗家,車子不再是奢侈品跟負債了。
2025/09/19 前購買同名影音課就送陳老師親筆簽名書!
《富媽媽窮媽媽:從零開始打造現金流的10堂財務練習課》
預購期超殺優惠價倒數>>https://cmy.tw/00BD16
本文摘自《富媽媽窮媽媽》,出版社:金尉(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鄧心雅;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