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想要變得幸福,要賺多少錢才夠?研究實測「年收這數字」達到標準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10月27日02:00 • Uho編輯部

你認為有錢,就可以得到幸福嗎?拓殖大學政經學院教授佐藤一磨於《錢買得到幸福嗎?》一書中,將現代人的「幸福本質」以最新科學證據加以分析,並將金錢、工作、結婚、孩子、離婚、家庭構成、性別、年齡等每個人生命階段的變化,進行數據化的深入解析,帶領讀者了解人性的實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以下為原書摘文:

有錢就能得到幸福嗎?

第一個主題直接就是「金錢與幸福」。有沒有錢,與我們的生活有很深的關聯,會很自然地對幸福帶來莫大的影響。如果沒有錢,食衣往行無法隨心所欲,想必很難真切感受到幸福,反之,如果有足夠的錢,能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過奢侈的生活,任誰也會真切感受到幸福吧。

雖然明白似乎有「有錢=幸福」這樣的關係存在,但冷靜思考後,腦中會浮現幾個疑問。首先,要有多少錢才會真切感受到幸福呢?以年收來看,是500萬日圓,還是1000萬日圓呢?此外,擁有(或是能賺到)的錢增加愈多,幸福也會等比增加嗎?如果這個關係成立的話,可想而知,富裕階層的幸福度肯定相當高。

關於年收與幸福度,有兩位研究者於2010年公開一份很有名的論文 。其中一名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名譽教授丹尼爾.康納曼,他在2002年開創行為經濟學,因這項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另一位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安格斯.迪頓(Angus Stewart Deaton)教授,他也因為進行「消費、貧困、福利」相關的分析有所貢獻,而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人的分析結果,非常耐人尋味。他們採用美國蓋洛普公司以1000名美國居居為對象展開的調查,來分析年收與幸福度的關係。結果得知「年收介於6萬~9萬美元(約840萬~1260日圓),幸福度會持續上升,但超過這個數字後,幸福度就不會再上升」。

在他們的研究中,以幾個不同的範圍來測量年收,結果顯示,一旦超過6萬~9萬美元的這個年收範圍,幸福度便不會再提升。附帶一提,9萬美元以上的年收範圍,包含了9萬~12萬美元(約1260萬~1680萬日圓),以及12萬美元以上,其作為分析對象的樣本相當豐富。

康納曼名譽教授等人的分析結果,傳達了「想要變得幸福,只要能賺到7萬5千美元(6萬美元~9萬美元的中間值)就行了」這樣的明確訊息,對之後的研究帶來很大的影響。

說到7萬5千美元,以現今的匯率來看,大約是1千萬日圓。根據國稅廳的《民間薪資實態統計調查》(2021年),年收介於1千萬~1千5百萬日圓薪資所得者僅占全體日本人的3.5%,確實給人一種有錢人的印象。因此,如果說「只要努力賺到年收1千萬日圓,就能得到幸福」,感覺應該能接受對吧。然而,這個研究結果日後被推翻。

愈有錢,幸福度也愈高

在2023年,也就是康納曼名譽教授與迪頓教授推出那項研究的13年後,康納曼名譽教授與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馬休.基林斯沃(Matthew A. Killingsworth)高級研究員以及賓州大學的芭芭拉.梅勒斯(Barbara Mellers)教授,一同發表了新的研究 。附帶一提,他們使用的數據資料是以3萬3391名有工作的美國居民為對象所做的調查。

在這項研究中也關注到年收與幸福度的關係,但得到和之前不同的結論。他們的結論說得極端一點,意思就是「年收達7萬5千美元以上,幸福度仍會繼續提升」。更正確來說,把人們分成幸福度低的族群與幸福度高的族群來進行分析的結果,得知在幸福度低的族群中,年收與幸福度的關係在達到一定的數字後,便已達到頂點,但在幸福度高的族群裡,隨著年收的增加,幸福度提升的傾向會顯得更明顯,這就是研究的結果。

在幸福度高的族群裡,一旦年收達10萬美元(約1400萬日圓)以上後,幸福度的提升會加速,這個結果很耐人尋味。在2023年做的研究中,分成幸福度低的族群和幸福度高的族群來進行分析,這就是它得到全新結論的原因。

其實近年來漸漸透過研究得知,在幸福度低的族群與幸福度高的族群之間,像學歷、健康、就業狀態等各種主要因素的影響,逐漸不同以往,康納曼名譽教授等人的研究也可說是這種情勢下的呈現 。不管怎樣,最新的研究結果表示「愈有錢愈幸福」。

所得落差會造成幸福度的落差嗎?

「愈有錢有幸福」,意謂著社會一部分的富裕階層真切感受到很高的幸福度,至於其他人則相對幸福度較低。如果社會整體的所得落差大,則幸福度的落差很可能也會變大。在我們所處的資本主義經濟下,是以競爭為前提,會產生所得的落差也是無法避免的事。不過,當所得與幸福度產生連動反應時,有很大的所得落差存在,恐怕就會造成幸福度的落差。

當然了,如果說「這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結果」,那也就沒什麼好討論了,不過,當有嚴重的落差存在時,總需要採取因應措施吧。在這方面,政府的所得重新分配政策相當重要,必須對所得落差採取適當的因應之道。

附帶一提,看所得落差的現狀會發現,美國從2000年代之後所得落差不斷擴大。所得落差是以吉尼系數這種指標來測量,它的數值為0~1,愈接近0,所得落差愈小,愈接近1,則所得落差愈大。美國2004年的吉尼係數為0.360,2010年為0.380,而2018年為0.393,不斷攀升。美國是個比日本還要嚴重的所得落差社會,很可能在連動效應下,幸福度也產生落差。

相對於此,日本的所得落差又是如何呢?看吉尼係數會發現,2015年到2018年這段時間,所得落差緩緩下降。2015年的吉尼係數為0.339,2018年為0.334,有下降的趨勢。正好與美國相反。日本有一段時期,所得落差的擴大引來許多關注,但這樣的傾向可以說正逐漸淡化中。

這樣的所得落差縮小,有可能會促成幸福度落差的縮小,是令人高興的事。不過,新冠疫情發生後的情況仍舊未明,必須持續關注。

即使經濟成長,幸福度一樣沒提升

接下來想看的是國家層級的金錢與幸福的關係。說到國家層級的代表性經濟指標,非GDP(國內生產毛額)莫屬。GDP如果隨時間持續擴大,國家整體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就意謂著經濟成長。當所得隨著經濟成長而增加時,國民就能購買各種東西,也能去遠方旅行。此外,生活上也會更從容,能更留意自己的健康,讓孩子受更好的教育。

因此,經濟成長讓人們變得幸福,這是很自然的想法。然而,若翻閱過去的研究,會得知一個意外的結果。其實「經濟成長與幸福度沒有關聯」。關於經濟成長與幸福度的關係,過去做過各種研究。當中特別受矚目的,是南加州大學的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A. Easterlin)教授於1974年發表的論文 。

他在論文中闡明「即使一個國家經濟成長,但一樣不會促成人們幸福度的提升」。經濟成長理應給人們帶來許多好處,但實際上並不會帶來幸福,這個反論的結果,人稱「伊斯特林悖論」。

此外,伊斯特林教授採用的是美國的數據資料,而在日本,則是有大阪大學的大竹文雄教授等人的研究,採用日本數據資料的分析 。在這項研究中,對1958年到1998年的這40年間,日本的實質GDP與身為幸福度指標之一的生活滿意度的關係展開驗證。

這項分析也證明了「即使GDP上升,生活滿意度也不會提升」。此外,生活滿意度是用5個階段來測量生活全面的滿意度,與幸福度一樣被視為幸福的指標,許多學術研究都會使用。

與他人比較影響幸福度

為什麼明明經濟成長了,但幸福度卻不見提升呢?這有許多說法,其中一項說法指出「要是不光只有自己,而是大家都一起變得豐足,就無法真切感受到幸福」。它的結構如下。當所得提升時,生活水準提升也會提高幸福度。而「自己的所得比周遭人都來得高」的這份優越感,發揮了另一種效果,扮演了提升幸福度的角色。

舉例來說,原本過去月薪20萬日圓的人,因為高升而月薪變成30萬日圓時,幸福度就會提升。而當他知道許多同學的月薪都還在20萬日圓時,自己月薪提高所帶來的滿足感會更加提升。但要是知道同學們其實也都高升,平均月薪為40萬時,高升或月薪增加所帶來的喜悅恐怕便會馬上煙消霧散。

就像這樣,「與周遭人比較,自己是什麼地位」,會對幸福度帶來很大的影響,這稱作相對所得假說(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在這個與其他人一同生活的人類社會下,與其他人相比,自己的地位究竟是高還是低,是人們很關心的重點,也會對幸福帶來很深的影響。

當我們以相對所得假說的觀點來思考經濟成長的效果時,如果不光只有自己,而是整個社會的所得都提升,則所得增加的效果就會淡化。如果這種相對所得的效果強烈,則就算社會整體的所得水準隨著經濟成長而提升,也會出現難以真切感受到幸福的情況。

(本文摘自/錢買得到幸福嗎?:關於金錢,殘酷無情的實話經濟學/平安文化)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愛吃「2美食」要注意!台中婦頭暈送醫驚罹大腸癌 醫:小心7徵兆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