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外熱內冷」 林啟超:政策雖兩難 但具第6大淨債權國優勢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長林啟超今(26)日於惠譽年會中指出,台灣今年上半年的 GDP 成長表現亮麗,主因是出口和資本支出的強勁拉動。然而,這份「好成績」卻是極度不平衡的「外熱內冷」,尤是半導體 AI 產業持續暢旺,但傳產相對表現停滯或衰退,產業發展的兩極化,讓政府陷於兩難。但他肯定並強調台灣的「淨對外債權」排名全球第六是一大優勢,形成堅實的「護城河」。
他分析,出口的成長高度集中在 AI 伺服器與半導體等電子業,這些行業的出口年增率超過 40%,而佔總出口額四分之三的其他傳統產業,其出口表現卻相對疲弱。更值得關注的是,台灣國內消費力道顯著減緩,許多民眾因對未來經濟不確定性而延遲消費。
這種經濟兩極化的現象,讓政府面臨艱難的政策抉擇:是該優先扶植佔經濟產值比重高、但就業人口僅 10% 的 AI 與電子業,還是該將資源挹注到就業人口佔比高達 90% 的傳統產業?
林啟超坦言,這種不均衡的經濟狀況,對任何政府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尤其在面對中國產能過剩、價格競爭,以及潛在的美國關稅風險時,傳統產業的困境將更為加劇。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台灣擁有一項獨特的國安優勢,足以抵抗外部衝擊。林啟超在會中特別提到惠譽對國家主權評等的分析,並強調台灣的「淨對外債權」(Net Foreign Assets)是其一大優勢。他指出,截至 2024 年底,台灣的淨對外債權佔 GDP 的比例高達 214%,這個數字遠高於惠譽給予「A」級評等國家的平均值(約 4%),顯示台灣在國際資產負債上的實力。
這意味著,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從海外收到的錢遠多於台灣欠外國人的錢,形成一道堅實的「護城河」。這份龐大的外部資產不僅為台灣提供了應對全球金融風險的緩衝,也讓台灣在面臨資本市場波動或匯率壓力時,具備更強的韌性。
林啟超提及,儘管近期美國市場吸收了大量資金,對新興市場造成壓力,但台灣憑藉其穩固的財務基礎,能更從容地應對這些外部資金流動的衝擊。這項全球排名第六的優勢,成為台灣在複雜國際情勢中的重要籌碼。
更多鉅亨報導
•台積電移美後…林啟超看AI伺服器拉升出口「好光景」恐剩不到3年
•國泰世華林啟超看台20%關稅:半導體、ICT暫逃一劫 傳產恐年損8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