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職場 PUA 怎麼辦?專家:用 3 招策略性遠離心理操縱
有人提出一些解氣的反 PUA 話術,比如:「您這點薪水,我高攀不起,不如您找別人秒回訊息吧!」、「認真仔細也不是不可以,但我也要看看性價比。」、「你說的大家,除了你,還有誰?」
但很遺憾,這些話術看似解氣,實際上在很多職場環境中卻並不適用,甚至可能加劇矛盾,不利於問題的根本解決。 面對職場 PUA,採取理性和建設性的策略更為重要。
這些策略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對內的修練,另一部分則是對外的應對。我們先說對內的修練。
面對以上狀況,你需要擁有三感,即自我認同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
自我認同感,是個體對自我的整體評價,是自我意識的核心,影響個體的價值觀、選擇和生活方式;自我效能感,則關乎你對自己特定能力的信任,即便面臨挑戰或一時挫敗,你依然堅信自己能夠克服,成就事情、不斷進步;自我價值感,是在達成目標後油然而生的情緒體驗,帶給你的是成就的快感與價值的滿足。
擁有「自我認同感」才能遠離心理操縱
這三感與你的自尊水平有關。自尊水平按照不同的境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根據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教授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的觀點,它們分別是依賴型自尊、獨立型自尊和無條件自尊。
第一層是依賴型自尊 ,處於較低層次,指的是個人的自尊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界的認可和評價。在這種狀態下,個人的價值感容易受到他人意見的左右,對批評極為敏感,可能會為了迎合他人而犧牲自我,易於陷入職場 PUA 的陷阱中,例如過度在意上司或同事的評價,忽視自身的真實感受和需要。
如果在工作中一旦出現失誤,依賴型自尊者的第一反應是:「主管會怎麼批評我?同事會怎麼取笑我?」他們會更傾向於在職場中隱瞞失誤,而不是設法為失誤尋找補救方案。
只有擺脫依賴型自尊,才能真正擁有自我認同感。
第二層是獨立型自尊 ,是較高一層的自尊形態,獨立型自尊意味著個體開始內化評價標準,更多依賴於自我設定的目標和價值觀。在職場中,具備獨立型自尊的個體,能夠基於個人成長和成就來衡量自我價值,不易受外界無端指責的影響,能夠理性分析工作中的回饋,從中提取有益的部分進行自我提升,同時保持自我價值的穩定。
提升至獨立型自尊的境界並非遙不可及,關鍵在於持續積累微小成就,讓每一次小小的勝利都成為你自信的證明。這些點滴成功如同星辰,匯聚成照亮自我價值的星河,不僅證實你過往的能力,也鋪就了通往未來成功的道路。每一次成功的體驗,都是自我效能感的燃料,推動你更加確信能夠克服挑戰,達成更高的目標。
第三層是無條件自尊 ,這是最為高級的自尊境界,超越了對外界評價的依賴和自我設定目標的達成,達到一種內在的平和與接納狀態。擁有無條件自尊的人,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都能保持內心的穩定和自我價值感的確信。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在職場中,這樣的人不會因為職位高低、工作業績好壞,而動搖對自我價值的認知,他們工作出於熱愛和自我實現,而非外界壓力或認可的追求,因而能在職場 PUA 面前保持極高的韌性。
3 種方式,對抗職場 PUA
實現無條件自尊有點難度,但想要達到獨立型自尊則是完全可以做到。當你能透過拿到的每一個結果、收穫的每一個成就,來不斷獲得自我效能感,你也可以盡快從依賴型自尊,跨越到獨立型自尊。接下來,對外的應對,總共有三招:
第一招,出自辯手黃執中,這招叫做「有門檻的答應」。
我們曾經說:刺激與反應之間有一段距離,成長與幸福的關鍵就在那裡。同樣的,拒絕與答應之間也有一段距離,應對也就浮出水面。
當面對主管不合理的要求,如讓你下班後也要及時回覆訊息時,你就可以採用有門檻的答應的策略。這種方法不是直接拒絕,而是設定一定的條件或門檻,既表現出合作的意願,又保護了自己的權益。
你可以說:「我理解專案緊急,下班後保持溝通暢通,確實對團隊協作有幫助。為了不影響任務進度,我可以在晚上 8 至 9 點查看並回覆緊急訊息。不過,為了保證第二天的工作效率,我希望非緊急情況我們可以在工作時間內討論,這樣我可以更好的集中精力處理所有任務。您看這樣安排是否妥當?」這樣的回答既展現了你的團隊精神和解決問題的意願,又合理設定了個人時間的邊界,避免了無界限的加班文化侵犯你的私人生活。
如果主管總是拿很小的錯誤來貶低和打壓你,那又要如何應對呢?這就需要我們祭出第二招「增值回轉法」。
當主管習慣性的拿小錯誤來打壓你時,你可以這樣回應:「我確實注意到這個小失誤了,感謝您的細心指正,這提醒了我細節決定品質的道理。我想借此機會提出一個想法:或許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團隊內部的互助審查機制,當每個人完成任務後,由另一位同事快速覆核一遍,這樣不僅能幫助彼此捕捉到,可能遺漏的細微之處,還能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技能交流與提升。我相信,以這樣的流程,不僅能夠減少錯誤,還能增進團隊的凝聚力和整體工作效率。您認為這個建議是否有實踐的價值呢?」
這招的亮點首先在於化被動為主動。不是直接辯解或反駁,而是將焦點從錯誤本身轉移到,提出建設性解決方案上,顯示你的主動性與團隊意識;其次,你還給出了一個增值提議,提出一個能夠為團隊帶來正面改變的建議,讓主管導看到你對團隊發展的貢獻和思考,而非僅僅停留在改正錯誤層面。最後,透過提議將團隊的制度改良,間接指出錯誤的發生是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的,而非個人專屬問題,這有助於減輕你被針對的感覺。
當然,使用增值回轉法的前提是,你需要克服自己的老好人傾向,因為老好人們會下意識覺得自己用了這招,可能會把同事們也拉下水。但請你記得,主管和你們本就不是對等關係,你只有把同事們的力量裹挾進來,才能讓主管對一群人進行職場PUA的時候有所顧忌。
第三招,來自人際關係洞察家熊太行的「零號原則」,也叫「逃生艙原則」。
他頻繁的收到相似的困惑:「熊老師,我對目前的工作環境深感疲憊。但當初入職時歷經重重挑戰,離職的念頭也因不捨之前的付出而搖擺不定,如何是好?」
面對這樣的苦惱,熊老師慣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引導思考:「想像你是一名太空人,在遙遠的太空執行任務,若不幸遭遇火災,並且火勢失控,你該如何選擇?」對方答:「迅速進入逃生艙內,安全返回地球。」熊老師繼而追問道:「此刻,你會為放棄太空站而感到惋惜嗎?」對方又答:「當然不會,生命安全至上!」這便引出了零號原則——無論我們多麼致力於保住工作、追求晉升或增加收入,都應預留一條脫身之路。
在職業生涯遭遇極端困境時,能夠確保自己擁有抽身而出的能力至關重要。
為此,熊老師提出了一項具體指南:根據個人基本開銷,預先準備一筆足夠支撐至少三個月房租的緊急基金,作為離職緩衝金。對於初入職場的新人而言,這便是離職時能夠自信做出決定的財務後盾。
(本文摘自《允許一切發生的人最好命》,大是文化)
延伸閱讀
「怎麼連這個都不會?」破解職場PUA常見句型,你可能正受害而不自覺
如何面對主管刻意貶低、同事言語攻擊?化解職場 PUA,2 招必學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