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5-2》大罷免挫敗的原因? 王興煥:二元分立激化仇恨值、同溫層太厚
Newtalk新聞
針對首波大罷免挫敗的原因,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接受新頭殼《NewTalk》專訪時表示,國民黨選前一直塑造不要執政黨一黨獨大的說法發酵,選民對此買單,除此之外,選前過度二元分化也激起中間選民以及反罷免方仇恨值,再加上同溫層過厚而錯估情勢,才讓這次大罷免挫敗。他建議,行政院應對內閣進行部分改組,並積極落實政策,而非以口號方式進行政策宣示。
王興煥以基進黨過去推動罷免的經驗為例表示,其實罷免連署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過這次看到那麼多人願意站出來連署,甚至還走到第三階段投票,他認為這已經是非常厲害的事情,而這些民意也透過罷免讓國民黨產生壓力。
雖然大罷免創造歷史性32件罷免案進入第三階段投票,不過王興煥也說,國民黨所塑造不要讓民進黨「一黨獨大」說法發酵。他指出,投下不同意票的民眾不見得是對藍白兩黨在立院表現滿意,而是希望國民黨和民眾黨能繼續扮演「反對黨」的角色,制衡民進黨施政。這也可從去年選舉結果可發現端倪,民眾不希望已經有第三個總統任期的民進黨缺乏制衡,因此在去年選出這樣的國會結構,民眾希望國會扮演監督角色。
除了制衡執政的民進黨之外,王興煥還提到,這次大罷免還有一個原因是同溫層太厚。他指出,雖然選前不少民調都顯示不同意罷免的比例多於同意罷免,不過當時大家沒料到國民黨能將不同意罷免選票催出來,使得不少人誤認為,縱然不同意罷免佔多數,但其投票意願沒有比同意罷免高,並藉由投票意願差異來下架不適任立委,再加上社群平台演算法,導致社群上看似罷免方聲勢浩大,讓不少人信心大增,認為可以罷免兩位數的立委,錯估情勢判斷。
大罷免到最後衝刺階段,過度仰賴大型集會和全國性動員。雖然這些聲勢浩大的活動,可以製造話題,但來參與的多是既定支持者,而非同溫層之外的人,使得這些活動無法突破「同溫層」的框架。他認為,與其將資源都投入這些大場面,還不如安排更多組成客廳會組合,逐戶拜訪面對面說明。透過在這樣的方式深入解說,才能真正觸及那些尚未關注或猶豫不決的選民,讓他們感受到訴求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
王興煥表示,這次罷免過度的二元對立,將不贊成者一律標籤為「不愛台」或「親中」,並以「敵我劃分」的方式貼標籤。這種刻意逼迫選民二擇一的策略,不但激化社會緊張,也讓許多中間選民感到被排斥,反而激起逆反心理,增加社會對立與大罷免仇恨。他認為,政治治動員不應只剩下「抗中保台」一條主線,還要同時把居住正義、就業機會、公共建設等多元議題納入討論。唯有在「意識形態」之外,展現對人民日常需求的關懷,才能重建與中間及年輕選民的互信。
針對大罷免的潰敗,王興煥建議,基於新的民意,行政院必須進行部分改組。雖然藍白在立法院荒腔走板行徑,促成這次大罷免,不過藍白在立院的胡亂,也讓行政團隊缺少監督,尤其部分政務官在立院答詢表現更是狀況連連。因此他認為,行政院應將部分表現不佳的政務官予以撤換。
除此之外,他也提到,行政院在政策上應該要有更積極作為。他表示,總統賴清德將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但是行政院對此配措施在哪?具體作為又是如何?他表示,縱然藍白在立院阻止執政黨施政,但是還是有很多行政手段可以落實,只不過很可惜是行政團隊似乎沒有積極作為。因此他認為,行政團隊應透過具體行動來落實各項政策宣示,而非透過口號式宣傳,讓民眾看不見真正牛肉在哪裡。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