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癌症存活率前三低「胃癌」入榜。醫:胃痛別依賴胃藥,籲政府三方向防治。

今健康

發布於 02月19日02:10

胃痛、胃脹氣等胃部不適,人們長習慣吃胃藥緩解不適,但要留意避免忽視潛藏的健康問題,甚至延誤胃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

據國健署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台灣每年新增的胃癌病例約4000多名,第二期至第四期的占比高達67%,不僅治療選擇受限,也影響預後,也是胃癌五年存活期遲遲難有所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癌存活率前三低「胃癌」入榜。
存活率僅三成,專家指3主因。

專家指3大主因:
台灣胃癌醫學會沈延盛理事長指出,台灣胃癌多數確診即晚期,五年存活率約35.2%,是十大癌症當中前三名存活率最低的癌症。存活率低,原因可包括篩檢未能普及、晚期治療選擇不足、健保制度與資源分配有待更進一步優化等。

篩檢未普及、確診即晚期:
沈延盛理事長說明,幽門桿菌是胃癌重要風險因素,現行的胃癌篩檢主要針對於此,不過仍有約50%的胃癌與此無關,若單以此進行防治,篩檢效能便會受限。

治療選擇不足&健保資源不均:
治療與健保方面,晚期胃癌治療現仍以化療為基礎,部分藥物尚未給付。有給付藥物的HER2陽性病友比例僅6%。較大宗的HER2陰性病友,約有9成尚未有標靶藥物核准於第一線治療,僅有其中的CPS>5病友有給付免疫藥物。因此多以化療為主,治療選擇有限。

多數病友因條件不符,無法獲得有力的治療資源。偏鄉、資源較少的地區更難以接受完整治療。

#胃癌 #胃痛 #胃脹氣 #胃藥 #沈延盛 #陳仁熙 #張文震 #吳卉汝

胃癌治療邁入精準醫療時代!
籲政府3方向增醫療可近性。

胃癌的治療曙光: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陳仁熙理事長表示,隨醫療進步,胃癌治療逐漸邁向精準醫療,新型標靶藥物和免疫療法已逐步改變胃癌治療趨勢,不僅降低近1/4死亡風險,也延長無疾病惡化期、存活期,帶來嶄新的曙光。治療選項更新,醫療資源的可近性相當關鍵。

提高早期診斷率:
台灣癌症基金會張文震執行長也呼籲政府,加速擴大高風險族群檢測普及率,除了篩檢幽門桿菌,更有效的篩檢策略,也應包括結合生物標誌物檢測,以及高風險族群的胃鏡檢查,就像肺癌篩檢策略一般,讓具有家族史、各項高風險因子的族群能更精準篩檢。

加速藥物核准&強化治療策略: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吳卉汝理事長也指出,胃癌病友不只是在和疾病對抗,也在和時間、資源奮戰。呼籲政府縮短新藥核准時程、加速審查機制,讓國際已驗證的藥物加快引進。並且增加相關補助,已確保每位病友都能有最佳照護。也改善強化分級醫療體系,擴大治療資源的公平性。整合性支持治療也可從透過衛教提升遵囑性,提升病友的生活品質。

一同邁向「健康台灣」!
在「2030健康台灣」的政策推動下,胃癌已於今年正式納入第六癌篩,擴大早期的幽門桿菌篩檢,顯見政府抗癌決心。不讓胃癌的存活率取決於經濟條件,人人都能獲得公平的醫療資源,更能讓台灣逐步踏實的邁向「健康台灣」的願景。提高早期診斷率、擴大藥物核准範圍、強化胃癌治療策略,是改善胃癌存活率的重要方向。

#胃癌 #胃痛 #胃脹氣 #胃藥 #沈延盛 #陳仁熙 #張文震 #吳卉汝

常胃痛、胃脹氣,別光吃胃藥。
醫籲早檢查、早排除胃癌可能。

也提醒民眾,若時長有胃痛、胃脹氣等胃部不適,切勿輕忽,別單以胃藥、止痛藥緩解不適,應重視檢查、篩檢,以利排除胃癌的可能性。相信在民眾、醫界、政府齊心努力下,能降低胃癌發生率、也提升胃癌存活率,共同創建、見證「2030健康台灣」!

#胃癌 #胃痛 #胃脹氣 #胃藥 #沈延盛 #陳仁熙 #張文震 #吳卉汝

《延伸閱讀》

.頭痛、胃痛檢查不出原因?醫教4招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胃痛別亂吃止痛藥!醫教4招助改善,5情況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健康指南:防癌行動GO

建立正確的觀念,了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小便的瞬間「碰」一聲…他的膀胱竟破裂了 手術見已嚴重纖維化!醫揭行為原因

鏡週刊
02

男子長期飲酒 小便突感腹部劇痛竟是膀胱破了

中央通訊社
03

70歲男回春「細胞年齡僅55歲」 7習慣幫大忙!

中天電視台
04

35歲女胃痛拖半年才就醫!醫一看搖頭:全都擴散了

中天電視台
05

薑還是老的辣!62歲媽媽快速瘦下18公斤 「只靠5招」驚掉網友下巴

中天電視台
06

「臉上3條紋路」恐是心臟病警訊!耳垂出現皺摺注意 1圖自測風險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