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Intel砸十億美元挑戰台積 新製程良率卡關10%
Newtalk新聞
據《路透社》獨家報導,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為挑戰台積電而投入數十億美元開發的18A製程技術,目前面臨良率過低的困境,有兩位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漏,去年底Panther Lake晶片的良率僅約5%,今年夏季雖升至10%,但仍遠低於量產所需的50%門檻。面對質疑,《科技新報》指出,英特爾發言人表示對 Intel 18A 現狀感到滿意。
《路透社》說明,英特爾將18A製成是為重英特爾振高階晶片製造業務的關鍵,該技術結合次世代電晶體設計與新供電方式,目標是2025年量產Panther Lake處理器,然而,自去年底以來,良率始終徘徊在個位數,遠低於內部設定的50%量產標準,若良率無法達到70%至80%,英特爾將難以從中獲利,英特爾財務長David Zinsner雖稱良率「比外界報導更高」,但未提供具體數據,若無法在年底前大幅提升良率,英特爾可能被迫以低毛利或虧損方式推出這款關鍵筆電晶片,甚至影響其14A製程的未來發展。
綜合外媒報導,台積電2nm製程試生產良率已達60%,三星也提升至40%,相比之下,英特爾的技術明顯落後,知情人士形容,英特爾在18A製程上採取「背水一戰」策略,一次性導入多項未經驗證的技術,導致缺陷率居高不下,截至今年夏季,Panther Lake晶片的缺陷數量仍高於產業標準三倍,嚴重阻礙量產進程。
《路透社》進一步披露,英特爾若無法為下一代14A製程爭取外部訂單,可能被迫退出先進製程製造。公司近期已裁減20%員工,並任命新任執行長Lip-Bu Tan推動改革。David Zinsner坦言,當前良率雖逐步改善,但仍不足以實現正毛利,需持續優化製程。此外,繼Panther Lake之後的Nova Lake晶片,部分仍須依賴台積電代工,凸顯英特爾在自主製造上的挑戰。
《Engadget》報導,英特爾曾向投資人保證18A製程進展正常,但去年無廠半導體公司博通(Broadcom)對試產結果不滿的消息已引發疑慮,公司強調Panther Lake將如期推出,並成為筆電市場的重要產品,但業內人士認為,若良率無法突破,英特爾恐需承擔高成本風險。隨著台積電與三星在先進製程競賽中持續領先,英特爾的追趕之路愈發艱難。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