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風暴下,依舊越貴越搶手!從財報看時尚,愛馬仕、高級腕錶逆勢成長的生存關鍵
TEXT:WENDY CHOU
2025年上半年,在通膨升溫、關稅不穩與消費緊縮的背景下,奢侈品產業整體面臨挑戰。但在這樣的經濟逆境中,仍有部分品牌展現出超乎預期的韌性,交出亮眼的財報成績——愛馬仕(Hermès)穩健成長,高級珠寶腕錶類別也撐住了高端市場的基本盤。
這些數字背後,反映的不只是品牌底氣,更是一種與主流市場銷售節奏脫鉤的生存策略。本篇將聚焦在這些逆勢成長的關鍵案例,看看他們究竟做對了什麼,得以在經濟寒冬中突破重圍,以贏得高淨值消費者的信賴與支持!
決定奢侈品命運的人:高淨值消費者到底是誰?
在全球經濟動盪下,有一群人不受景氣波動影響,甚至買得更多,他們就是所謂的「高淨值消費者」(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s, HNWI)。簡單來說,這群人擁有超過百萬美元的流動資產,屬於社會金字塔頂端的超級富裕族群。根據財務機構的分類,還可以再細分為「Very HNWI」以及「Ultra HNWI」等不同層級。
對他們來說,奢侈品早已超越基本消費的範疇,不只是「買東西」,更像是參與一場文化、階級、以至信仰的認同儀式。比起折扣或促銷,他們更在乎品牌能否提供一種「延遲滿足」的機制——得來不易、物以稀為貴。這正是奢侈品的本質:排他、稀缺,甚至需要關係或等待,才能擁有。當然在這個時代,我們對於「奢侈」的定義或將有所不同,不過人嘛,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有致命吸引力,這點隱隱約約的「炫耀心理」肯定是不變的。
這也是為什麼奢侈品牌的命脈,往往繫於高淨值族群之手。他們對價格非常不敏感,而當物價飆升、股市震盪時,傾向積極尋找具有保值性的資產來避險,而最頂級的奢侈品,正是他們在「避險」與「彰顯品味」之間,取得最佳平衡的理想選擇。
為何愛馬仕與高級腕錶成為少數贏家?
在財報普遍低迷的情況下,愛馬仕與高級腕錶成了少數逆勢上揚的例外。這樣的成果並非偶然,而是多年來打造出的獨特體系所累積的結果。他們嚴格控管產量,讓「供不應求」成為常態,藉此掌握高度定價權,進一步凸顯品牌的珍稀價值。也因此,即便面對通膨與關稅的雙重壓力,這類品牌不僅得以調升售價、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依然持續買單,展現品牌的高度黏著力,同時也穩住了市場信心與高端地位。
相較之下,缺乏限量稀缺門檻與品牌忠誠度、且主打入門精品並吸引年輕消費者的嚮往型品牌,因大環境消費氛圍低迷,未來恐將面臨更劇烈的銷量壓力與營運困境。這也是 LVMH、Kering(開雲)等集團當前面臨的考驗。(無論是透過 CEO、創意總監的人事變動,還是從品牌形象重塑到體驗上的全面轉型,我們將在另篇專文中深入討論。)
以愛馬仕為例,2025 年上半年集團營收高達 80 億歐元,按固定匯率計算年成長 8 %;經常性營業利益年成長 6%,所有市場皆呈正成長,特別是日本與美洲地區,分別成長 16 % 與 12 %。在充滿變數的全球市場中,能交出雙位數的成績實屬少見。愛馬仕官方將美洲地區的強勁表現,歸功於今年六月在紐約舉辦的互動式品牌展覽「Mystery at the Grooms」,藉由展示工藝創意與品牌精神,有效強化形象,並凝聚高端客群的情感認同。產品線方面,皮革與馬具部門仍為營收主力,以年成長 12 % 穩居第一;珠寶與家居系列也交出 10 % 成長數據。
然而,這些亮眼數字背後所支撐的,是品牌長年累積、自成一格的銷售邏輯。無論景氣如何波動,愛馬仕「限量供應、配貨制度、關係銷售」這三大策略始終如一。想要買到 Birkin 或 Kelly,可不是預算足夠就能如願,更多時候還得累積購買紀錄、建立熟客關係等等。這樣的門檻,非但沒有勸退買家,反而成為一種「社交貨幣」:買的不只是包,而是一種身份確認。
值得一補充的是,儘管品牌實力雄厚,也難以脫離經濟與政治局勢的牽制。愛馬仕執行董事長 Axel Dumas 近期受訪表示,全球平均價格不得不調升 7 %,美國市場則額外上調 5 %,將新一輪關稅壓力,直接轉嫁給當地消費者,顯示出稅制變動對奢侈品價格的即時影響。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高級腕錶市場。當股市回報不確定、通膨稀釋了現金價值,富裕消費者便會轉向具有保值特性的商品,就好比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勞力士(Rolex)等品牌價值,源於卓越工藝與悠久歷史,而稀有性與市場認可,也讓它們超越了日常配戴的功能,成為富裕階層眼中兼具身份象徵與文化意涵的珍稀藏品——既體面,又能保值。
只能說,在奢華的遊戲世界裡,價格只是入場券,真正讓人趨之若鶩的,是品牌背後那套難以複製的文化默契。
關稅新政來襲,二手市場成腕錶新戰場!
然而,美國在 8 月 7 日正式對瑞士實施新一輪的關稅政策,以 39 % 關稅一舉成為全球最高的稅率之一。對本就價格不斐的高級腕錶品牌而言,無疑是一記重拳。即使是擁有高毛利率、強品牌力與稀缺特質,這樣的漲幅也令品牌難以消化。尤其瑞士是全球高級腕錶的主要產地,旗下擁有卡地亞(Cartier)、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萬國(IWC)等品牌的歷峰集團(Richemont)首當其衝。
那麼,品牌們怎麼應對這場關稅試煉呢?據《GQ》腕錶編輯 Cam Wolf 的訪問透露,勞力士(Rolex)、歐米茄(Omega)、卡地亞(Cartier)、百年靈(Breitling)等品牌已經悄悄調漲 3 % 至 5 % 的價格,提前反映關稅壓力。而二手錶零售商 SwissWatchExpo 的執行長 Eugene Tutunikov 坦言,高級腕錶的售價勢必再翻漲,這 39 % 的關稅對消費者和品牌來說都是雙輸。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奢華腕錶市場,這波政策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將反撲回到美國本土消費者身上。
川普新政策即將上路,在談判空間未知的前提下,品牌與消費者已開始提前行動,品牌和通路商提前備貨、調價,以分散風險;而消費者想找價格合理的選擇,也使得二手市場加速活絡,有望成為腕錶藏家們下一波的交易重心。
面對新一輪關稅衝擊,未來奢侈品市場只會更加動盪與分化,奢侈品集團如何在價格策略與消費者需求間取得平衡,將是下一階段備受關注的焦點。
編輯特別備註:
為什麼本篇聚焦腕錶而非珠寶呢?除了因為腕錶的收藏屬性更強,還得考慮到現階段黃金價格對珠寶成本的直接衝擊。近年金價大漲逾四成,已破每盎司 3,300 美元大關(2025 年上半年更屢創新高),導致珠寶需求量下滑至疫情以來最低水準,儘管銷售額仍維持成長,這對品牌壓力可見一斑。許多珠寶品牌甚至改以鍍金、混金或更重視寶石設計的方式來應對弱勢需求。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