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結節不一定是肺癌!恐為「這一菌」在作怪,旅美返台要當心
球黴菌症是一種在美國西南部等地常見的傳染病,隨著近年旅遊及商業往來頻繁,境外移入台灣的球黴菌症病例呈上升趨勢。感染球黴菌症會有什麼影響?哪幾類人需要特別注意?
近期疾管署接獲台大醫院通報球黴菌症感染個案,患者為40歲男性,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工作,因鼻部出現紅斑結節,檢驗確認感染球黴菌症輕症,投予抗黴菌藥物治療。
不過,許多球黴菌症患者的肺部會因感染而出現結節,導致在正確診斷為球黴菌症前,遭誤認為其他疾病。
什麼是球黴菌症?為何容易誤診成其他疾病?
球黴菌症又稱「溪谷熱(Valley Fever)」,屬於美國西南部、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等乾燥地區常見肺部傳染病。致病原為球黴菌,當意外在沙塵暴,或建築工地等容易出現塵土飛揚的地區,吸入帶有球黴菌關節孢子的塵土後,就有可能感染。
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胡婉妍表示,約有40%的患者在感染後的1~4週,會出現包括頭痛、疲倦、肌肉痠痛、咳嗽、夜間盜汗等症狀,少數患者會全身起紅疹或結節紅斑。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也有患者在健檢做電腦斷層時,發現肺部結節,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感染球黴菌症。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指出,肺部結節在臨床上有20%為良性,但在這些良性的結節中,確實可能有一部分是肺結核、隱球菌或球黴菌感染所致。
由於台灣球黴菌症病例自2000年來累積僅有20例,且患者年齡從28~89歲都有,無特別好發族群,對許多醫師來說,是個只會出現在教科書上的疾病。造成患者在未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等資訊,而醫師看診也未多問的情況下,有可能因肺結節而被誤診為肺結核,甚至是肺癌。
所幸球黴菌症不會人傳人,多數人在感染後數週內,症狀會緩解、恢復。僅有5~10%因免疫力低下等因素,難以將孢子控制在肺部,影響到骨骼關節甚至是腦部,而需使用抗黴菌藥物。但就整體而言,球黴菌症在美國好發地區,每年死亡率約為1%,致死率低。
球黴菌症台灣少見,臨床如何驗?
現階段在球黴菌症檢驗上,多以血清學檢驗IgM及IgG抗體為主。胡婉妍指出,該方法僅需2~3天,即可順利在100個疑似罹病者中,找出90個確診者。只是一般IgM及IgG抗體須在感染2~4週後才會上升,因此不能太快檢驗,否則會有偽陰性的可能。
除血清學檢驗外,病理學檢查也是常見方法之一。台大醫院病理部醫師謝明書表示,球黴菌體積大,約為20~60µm,用4x低倍顯微鏡即可看出其特有的「球狀產孢結構(spherule)」,內部塞滿孢子(endospore),一旦產孢夠大就會釋放出內部孢子,形成更多產孢結構。在外觀上,可明顯看出單顆邊緣完整的黃色圓形壞死性肉芽腫。
謝明書強調,球黴菌症與台灣偶發病例的隱球菌症雖然有些類似,但其實在病理檢驗上不難分辨。相較於球黴菌體積較大,且含內孢子的球狀產孢結構無需特別染色即可觀察,隱球菌的體積較小,約為5~10µm,須染色後才容易觀察,且顏色與形狀皆較不均勻。羅一鈞補充,球黴菌症也可透過PCR檢驗,目前已緊急進口檢驗試劑,後續也會再視情況新增訂購。
至流行地區該如何預防?哪幾類人應多留意?
羅一鈞表示,球黴菌存在的土壤須十分乾燥,台灣各地皆難以符合類似條件,因此若無境外旅遊史,幾乎可以直接排除為球黴菌感染。不過,從過往至今的病例數來看,球黴菌症境外移入呈現上升趨勢,且未來台灣與美國加州及亞利桑那等州,旅遊與商業來往頻繁,預計患者數會持續增加。
在預防感染球黴菌症上,他建議:
1. 至流行地區,應避免至工程建設或挖掘土石等易塵土飛揚的場所。
2. 若無法避免,應配戴合適的N95口罩。
3. 若流行地區有沙塵暴,應待在室內避免外出並關緊門窗。
4. 於4週內曾至或居住於流行地區,回台若出現頭痛、咳嗽、夜間盜汗等症狀時,應就醫並提供旅遊史資訊。
胡婉妍指出,若確認感染球黴菌症,臨床上決定治療與否主要取決於個案的「症狀嚴重度」與「免疫力」。因球黴菌症屬於「伺機性感染」,一旦免疫力太差,球黴菌即會在肺部快速擴散,或感染到其他組織器官。
雖多數都是可自行痊癒的輕症,但若為年長者、慢性病或癌症患者、免疫力低下等族群,仍可能有死亡案例。台灣在2005年即有名71歲男性,在至加州中央谷地旅遊5個月後,於返台前發病,後續因併發腦膜炎、呼吸衰竭及敗血性休克不治。因此對免疫力較差族群,治療時多半會以抗黴菌藥物治療約3~6個月時間,避免因球黴菌擴散引發重症、甚而死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