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中店」為何成為零售新武器?美國 IKEA、Ulta Beauty 案例一次看
隨著零售業競爭日益激烈,品牌間共用一個店面,不再只是單純的分租模式,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利用「店中店」策略,透過數據與服務整合,提升顧客體驗與銷售轉換率。
IKEA 與 Best Buy:設計+家電一站式整合
根據《The Verge》報導,IKEA 今年將在美國南部的部分百思買(Best Buy) 門市開設迷你店中店,提供顧客全新的購物體驗。
不同於 Apple 進駐百思買店內販售電子產品,IKEA 的店中店並非以單純賣小型家具或家電,而是聚焦於居家空間設計與大型家電選購。店內將安排 IKEA 設計師與百思買專業家電顧問坐鎮,顧客可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設計廚房、洗衣間或收納空間,同時了解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的功能與特性。顧客無須直接攜帶家具回家,只需透過店中店體驗與設計建議,即可下單由 IKEA 送貨到府。
此外,IKEA 與百思買不僅在實體體驗上合作,也整合了物流、線下取貨的服務,其中有兩家百思買的店中店,同時可作為 IKEA 購物者的線下取貨點,對百思買來說,此舉讓消費者有更多理由走進店裡,而對 IKEA 來說,則是大大提升購物者取貨的便利性。
Ulta Beauty 與 Target:成功的店中店範例
IKEA 與 Best Buy 的做法,其實已有成熟範例可參考。自 2020 年起,Ulta Beauty 與美國零售巨頭 Target 也採取類似策略,將 Ulta 專櫃設置於 Target 店內。這種合作模式將雙方的優勢資源結合:Target 提供龐大客流與多元商品陣容,Ulta 則提供專業美容產品與服務。
兩家品牌將會員系統整合,使顧客在店中店購物同時能累積並兌換點數,並配合數位推播、電子優惠券及專屬折扣活動,精準吸引以年輕、注重便利與潮流的消費族群。根據零售觀察報告,這種模式有效提升了店內銷售轉換率,同時增加了 Target 與 Ulta 的雙向曝光與品牌忠誠度。
整合服務以及會員數據,提升品牌互利
從 IKEA 到 Ulta 的案例可見,成功的店中店策略不僅是租借空間,更關鍵在於資料與服務整合。透過會員系統連結、購物數據分析及專屬優惠活動,品牌能更精準地理解消費者需求,並在消費旅程中提供即時、個人化的體驗。對消費者而言,這種模式節省了跨店比較與選購的時間,提升了便利性與滿意度。
尤其在美國零售市場中,品牌間合作的優勢更為明顯。IKEA 店中店的策略,能在不增加實體店面成本的前提下,快速拓展市場觸角;而 Best Buy 也能藉此吸引更多對家居改造有需求的顧客,提高家電銷售的機會。類似 Ulta 與 Target 的成功經驗,也顯示跨品牌會員與數據整合,是提升店中店績效的重要因素。
隨著消費者需求愈趨多元化與即時化,單純的分店擴張已難滿足市場競爭。透過店中店策略、數據整合與會員體系互通,品牌不僅能降低營運成本,還能加深顧客洞察、提升轉換率,是一種雙品牌互利、深度連結消費者的新型零售模式。
AI 機器人浪潮來襲!立即免費下載《AI 機器人全球 7 大勢力關鍵報告》,解鎖各國 AI 機器人發展重點
*本文開放夥伴轉載,參考資料:《The Verge》、IKEA、Northmarq,首圖來源:IKEA
(責任編輯:廖紹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