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考不好被關門外,她50歲接媽電話要先深呼吸…4階段撫平童年情緒傷口,不讓親子關係「卡到陰」
作者 : 林靜君談心室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心裡面知道父母沒有惡意,但情緒就是莫名地來,忍不住發脾氣,又覺得自己不孝。那些我們與父母互動時沒來由的情緒,例如煩躁、想逃、內疚、心疼等,它們的出現並不是毫無來由,而是有脈絡可循。
這些情緒常和生命早期與父母的互動經驗有關,尤其是反覆出現狀況,好比總是被批評、指責、辱罵、過度控制甚至肢體暴力,這些童年時的不當對待,極容易造成情緒傷口。
葳葳與阿強都是中壯年,一樣面臨與父母微妙互動的問題。葳葳提到,媽媽的來電讓她焦躁,光是聽到「喂」的聲音,就湧起厭煩感;阿強則是無法和爸爸待在同一空間,回老家時只要父子同在客廳,阿強坐不到1分鐘就會起身到房間。
心裡面知道父母沒有惡意,但情緒就是莫名地來,忍不住發脾氣,又覺得自己不孝。
那些我們與父母互動時沒來由的情緒,例如煩躁、想逃、內疚、心疼等,它們的出現並不是毫無來由,而是有脈絡可循。這些情緒常和生命早期與父母的互動經驗有關,尤其是反覆出現狀況,好比總是被批評、指責、辱罵、過度控制甚至肢體暴力,這些童年時的不當對待,極容易造成情緒傷口。
未修復的情緒傷口,總在記憶浮現時被撕開
情緒傷口如果一直沒有機會修復,一旦有類似情境、或相關訊號出現時,存在身體的記憶本能地起了反應。即使理智上知道現在已經不是以前,像阿強看到的爸爸不過是個孱弱老人,但是情緒的記憶停留在幼時他揍人時的凶狠。
葳葳以前被媽媽逼讀書逼得很緊,她只要稍微休息就被嚴厲責罵,成績不好被關在門外,媽媽總說「家裡沒有這麼不思上進的小孩!」一路嚴格掌控,逼出葳葳的好成績。
成年之後,葳葳理解媽媽諸多激烈言行是為她好;但回到小時候,葳葳被處罰時感受到的是「好恐怖,難過到想要死掉!」尤其媽媽不高興時,用「喂」叫人,現在接媽媽到電話前還要深呼吸。
理解、體諒,這些認知是透過學習與生活經驗形成的價值觀與判斷。可是情緒是更自然的反應,認知與情緒不一致,這就是葳葳與阿強和父母互動時,那些說不清楚、「卡卡的、怪怪的」的感受。
當情緒卡關,4階段鬆動心結
「理智的大人」和「孤單無助的小孩」同時存在,「大人」這一部分想要體諒與照顧對方需要,「小孩」這一部分需要被照顧與撫慰。同時出現的的需求差異,變成內在拉扯,這是許多童年情緒受傷者常有的經驗。
如果沒有覺察細分這情緒的內涵,糾成一團複雜的感覺被化約成煩躁。或如前面阿強的行為,下意識地避免與父親接觸,避開情緒的刺激源。
如果你也出現,「我知道她是為我好,為什麼我就是想發脾氣?」、「我應該有耐心,但我真的覺得很想逃走」等情緒卡關情況,想要尋找脈絡鬆動這些過不去的結,可以從這些方向著手:
一、將「矛」與「盾」分開,理解事實
將矛盾的狀態,拆成「矛」與「盾」來看,以「我知道她是為我好,為什麼我就是想發脾氣?」情況為例:
●「我知道她是為我好」——理解對方的意圖是好的,這是一件事,進一步回答有哪些因素讓你有這樣的理解,紀錄下來。
●「我就是想發脾氣」——則是另一件事,進一步直接陳述你的想要發什麼脾氣,生氣?委屈?傷心?紀錄下來。
將「矛」與「盾」分開,幫助理解事實,看到更多事情的細節。
二、釐清人的「意圖」不代表「行為」
希望孩子獲得好成績而處罰孩子,「希望取得好成績」是為孩子將來發展的良善意圖;但處罰「將孩子關在門外」則是不當的管教行為,傷害到孩子身心。
意圖沒有錯,但行為造成傷害,將兩者分開來看,能幫助我們了解,我們的不舒服是有理由的,避免因為罪惡感而內耗。
三、接納矛盾同時存在
知道「我想要有耐心一點的對待她」和「我想要逃開」是同時存在的,不用否定自己的感受。
接受就是會有想逃開父母的衝動,這不是你不孝順,而是你太害怕、太窒息了。接納矛盾的情況同時存在,不用硬要壓抑、順從哪一邊,壓抑久了不是造成更大的衝突,就是變成其他症狀。
四、探索內在期待
探索內在,覺察自己想要從父母那得到的是什麼,被支持?被理解?被呵護?減少囉嗦?不要過度干預?或是聽到一句,他們為自己當年的行為道歉。
承認自己的期待,我們會比較清楚知道:是什麼攪動情緒,也較好據此做出回應,真實面對問題,同時做好期待可能落空的心理準備。若父母仍舊以原有方式對待你,無法滿足你的要求,這時就要調整期待值,如果關係真的無法修復,保持距離各自安好也是一途。
找出成人親子關係的情緒脈絡,不是為了責怪,而是為了讓自己理解、重新選擇回應方式,重新學習與父母相處之道,我們都值得有更自在的生活。
作者簡介_林靜君
諮商心理師。
專長於伴侶治療、親密關係議題、中年議題、性議題,以溫暖、質樸、賦能的諮商風格,陪伴無數人及伴侶度過生活及生命難關。
新著作上市《以愛為名的童年俘虜》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