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台灣每年需要多培育幾位醫師?1300人已不該是標準答案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7月01日08:58 • 發布於 07月01日08:58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宜君 圖/photoAC
台灣每年需要多培育幾位醫師?1300人已不該是標準答案

最近幾天,醫界為了捍衛醫學系新生1,300人上限,對教育部大動肝火,逼得行政院院長親自出馬當公道伯,要教育部重新算數學,但1,300人這個數字的依據已久遠到不可考。台灣醫師人口比輸給OECD國家,諸多醫院持續擴建擴床,又邁入超高齡社會,每年需培育幾位醫師才夠?即便培育這麼多醫師,但愈來愈少人願意待在醫院怎麼辦?

隨著衛生福利部「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劃第2期」今年告終,明(2026)年起,不再招收公費醫學生,而教育部日前也宣布,明年起,允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中興大學3校各23名「學士後公費醫學生」的名額,改為各收35名「學士後自費醫學生」,等於增收105個自費醫學生。

經教育部計算,這樣總招生名額為1,210名,沒有超過醫學生招生的1,300人總量上限。不過,醫界認為,教育部漏算了國防部核定的國防醫學系招生人數,若允許增收105人,將超過1,300人上限,11個醫師相關團體為此發出聯合聲明,表達強烈反對。

行政院院長卓榮泰於6月30日上午親自主持會議,聽取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教育部部長鄭英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廖高賢的報告後,達成2點共識:

首先,教育部計算招生名額時,除了教育部核定的招生名額,還要計入國防部核定的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招生名額,核定總數不能超過1300。再者,教育部必須盡速召開醫學教育會、全國醫學院校長會議,尋求醫界共識。

1,300數字已是無頭公案!醫界反彈主因:不受尊重

醫界激烈捍衛1,300人總量管制,這個神奇數字從何而來?一名不願具名的資深醫師與醫學教育者坦言,這數字可說是個「無頭公案」,不清楚怎麼算來的,都是政府說了算。教育部預計增收105人,引發醫界大反彈,「坦白講,你說這(105人)有很多嗎?」他壓低了聲音。

醫界激烈反彈,很可能不是因為嚴守總量管制有何強烈依據,而是感覺不受尊重。

國際知名肝病專家、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表示,醫師供需怎樣算平衡、分布不均如何解決,會一直隨時間而變動,這是可以討論的。然而,教育部部長鄭英耀曾任中山大學校長(中山正是這次獲得增收名額的學校)這次說做就做,沒有與醫學會等專業團體溝通討論,醫界感覺不受尊重,自然會反彈。

根據《康健》掌握的最新招生資訊,教育部核定的11個醫學系招生名額約為1,105人,而國防部核定的國防醫學系招生名額為166人,總和已達1,271人。若要維持總量在1,300名以下,清華、中山、中興這3所大學的學士後醫學系總共只能收29人,平均1所大學只能收9~10名醫學生,學生人數比專任教師還少。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教育部當初同意增設這些學士後公費醫學系,衛福部就不是很贊成,現在解鈴還須繫鈴人。畢竟,成立醫學系的成本很高、學費也很貴,教育部要根據辦學成效去核定名額,辦學不彰的校系也要有退場機制。

輸OECD國家、持續擴建擴床,每年培育幾位醫師才夠?

陳培哲引用國衛院2019年《西醫師人力發展評估計劃》結論指出,如果區域醫院愈來愈多,醫師人力才會供不應求。根據《天下雜誌》調查,近年全台各縣市都在蓋醫院,至少30家醫院正在擴建或剛開幕,也包括區域醫院;這些醫院的病床全開出來,就是增加1萬2千多張病床,要聘足人力,才能營運。

2022年,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相比,台灣每萬人口分配到22.8位西醫師,其實並不算特別充裕。相較同年度其他公醫制或社會保險國家,德國(45.5位)、英國(31.9位)、日本(26.5位)、韓國(26.2位)都更高。

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每年培育1300位醫師,是恰如其分?還是太多、太少?

「應該趁此機會,國家建立一個制度,定期檢視這些影響重大政策的數字依據。」細胞生物學專家、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表示,1,300這個數字,很可能是很久以前衛生署委託某個單位作出來的結論,經過這麼多年的社會變遷、科技進步,卻一直沒有好好重新審視過。

林奇宏說,健保大數據反映人民醫療需求、醫療耗用率,醫師執業登記資料也很完整,有了這些大數據,國外已有許多評估供需的好方法,國內也一定有專家知道怎麼做。他強調,就怕政策跳脫了實證,變成口號,或以其他政治目的混雜其中,這就不太好了。

劉越萍表示,1,300這個數字要怎麼調,衛福部一直都有請國衛院評估,目前還在等待一些與新科技有關的變項定義確定下來,預計2~3年內就會發布最新評估報告。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提醒,因應人口快速老化帶來的醫療需求,醫師到底夠不夠,確實應該重新盤點;但他更擔心的是,過去10多年來衝擊醫界的幾波人力海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一波是五大皆空(內、外、婦、兒、急診),第二波是偏鄉離島醫療人力不足,現在是第三波,醫院醫師出走潮,每年都有幾十個醫師往外走,愈來愈嚴重。」余明隆語重心長地說,台灣醫療發達,除了因為有健保,更因為有大醫院撐起教學、研究、創新。他呼籲,要趕緊多方面改善制度,讓醫院有條件留住醫師,才能克服這些嚴峻挑戰,讓人民的健康得到最好的照顧。

(本文諮詢專家: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

延伸閱讀:

醫師、消防員「防災包」這樣裝:7大避難關鍵一次看

走過10多年憂鬱、3度輕生,她創「點點心理學」助萬人走出情緒黑洞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2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蔡依林9點半就寢、郭富城晚睡早起 醫師給出真正評論…

信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5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