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叢林快速擴張,研究:人類自然經驗將滅絕
19 世紀文學名著簡愛,字裏行間充滿綠意花草,乘載當下主角的思緒,也成為她情緒抒發口,讓讀者可以藉由文字,想像兩百年前的綠意與情感的聯繫。當時自然還能作為世俗紛擾的平衡力量,但現在自然已經離人類愈來愈遠,科學家稱,兩百年來自然已經已經在人類經驗中快速消亡。
現代人處在高壓環境下,愈來愈多醫療機構推廣親近自然,以非傳統醫療方法來改善健康。如芬蘭在國家醫療中心旁邊建立森林,當地醫療中心的患者會在導遊的帶領下在森林中徒步旅行。
自然成為身心療方
芬蘭研究指出,當一組患者參加有導遊的徒步旅行時,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在臨床上明顯提高。芬蘭的森林覆蓋率約為 75%,一直是探索森林健康益處的先驅。芬蘭研究人員認為,森林體驗庇護的感覺有益身心健康,森林與藥物治療結合可幫助緩解焦慮、失眠和疼痛等情緒。
比利時的哈勒博斯森林,每年春天都會開滿風鈴草,被譽為「心靈的活藥局」。對當地人而言,在這個充滿戰爭、經濟威脅及其他緊張局勢的壓力和焦慮時代,森林提供寧靜感。
困難時期,花時間接觸大自然可以成為一劑良藥。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社會學教授表示,在新冠疫情之後,30 歲以下的人面臨的壓力尤其大,這個群體可能比老一代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感到非常不確定。
自然經驗消亡中
然而,自然已經成為一種稀缺。英國德比大學研究人員,透過城市化、社區野生動物消失,以及父母引領孩子與自然接觸等數據,追蹤220 年來日常生活中自然消失的情況。研究不只發現人與自然嚴重脫節,還發現過去兩百多年間,自然詞彙從書籍中消失,在 1990 年達到頂峰,下降60.6%。
模型預測,在日益密集的社區中,自然已不復存在,而父母也不再傳承對自然世界的偏好,未來幾代人將持續面臨「經驗消亡」的現象。
父母引領與大幅綠化
模型中測試不同的政策和城市環境變化,發現現代人親近自然的推廣方式根本只是蜻蜓點水。如一些基金會與政府時常舉辦的親近自然活動,並不能有效扭轉自然連結長期下降的趨勢。關鍵在政策,一個城市可能需要綠化程度提高10 倍,才能扭轉與自然聯繫的下降趨勢。
其他研究發現,父母與大自然的連結是預測孩子是否會親近大自然的最強指標。該研究也證明,更有效的措施是向幼兒和家庭灌輸對大自然的認識和參與,例如森林學校。
研究警告,除非採取深遠的政策和社會變革,否則自然連結程度將持續下降,最有效的干預措施是讓孩子從小接觸大自然,以及徹底綠化城市環境。論文發表於《地球》期刊。
(首圖來源:Pixabay)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