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產後隔天昏迷!醫揭「致命血栓」真相:剖腹產風險高 4 倍
剖腹產發生靜脈血栓的機率為千分之 3,遠高於經陰道生產,且近年比例有增加趨勢。29 歲何小姐產後隔天欲下床走動,卻突發性頭暈失去意識,一度失去呼吸心跳,送醫後經婦產科醫師判定為產後發生肺栓塞,緊急會診心臟外科進行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EKOS),現已平安出院為孩子舉辦滿月酒。
何小姐回憶,雖已按照醫師指示,剖腹產後穿著醫療級彈性襪,以降低肺栓塞風險,但隔天下床極度暈眩並突然痙攣昏倒,血壓低於 50 毫米汞柱、心跳飆到一分鐘近 200 次,陸續出現呼吸困難、血氧下降,送至馬偕紀念醫院被判定為產後肺栓塞。
傳統取栓術 VS. 溶栓術,傷口大小、恢復期、出血風險不同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林育輝表示,肺栓塞傳統治療必須鋸開胸骨,並藉體外循環機(葉克膜)協助,切開肺動脈取出血栓,但手術傷口大,多重疾病且虛弱的患者恢復期較長。而何小姐急救時間長,初步預判神經學預後堪憂,且左心室功能較差,傳統手術後仍須葉克膜支持數天,加上原先剖腹產後傷口滲血,出血風險更高。
與先生討論後,馬偕醫療團隊決定採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EKOS),透過直接穿過肺血栓處,利用超音波能量加速藥物深入血栓,加速血栓溶解,不但降低全身血栓溶解藥物劑量,也協助大範圍血管阻塞恢復肺循環血流,減輕右心臟壓力,增加左心容積,不必鋸開胸骨。何小姐術後接受葉克膜及低溫療法照護,病情逐漸恢復穩定,住院 23 天後順利出院與孩子團聚,且無神經學後遺症。
剖腹產肺栓塞風險高,產後須盡快下床活動
懷孕後期,逐漸擴大的子宮會壓迫下腔靜脈,導致雙下肢腫脹、靜脈回流困難,少數孕婦即使抬腿,靜脈血流仍過於緩慢,於下肢的深部靜脈內形成血栓。產後原先留滯於下半身的血液會大量流回心臟,可能會使靜脈血栓脫落,順著血流進入肺動脈,一旦堵塞便產生肺栓塞,造成身體缺氧、心臟衰竭甚至死亡。
據衛福部 2024 年生產事故救濟報告統計,血管栓塞或肺栓塞為孕產婦第二大死亡原因,僅次於產後大出血,尤其剖腹產會造成血管創傷,肺栓塞風險為自然產的 2-4 倍。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資深主治醫師陳宜雍引用婦產科醫學會建議表示,剖腹產婦女術後須盡快下床活動,高風險產婦應穿著包覆膝蓋以上的醫療性彈性壓力襪,或使用機械式裝置減少下肢血液滯留,但仍須注意肺栓塞風險,若有呼吸困難、心跳加速、咳嗽咳血、胸痛、頭暈頭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