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自然週期植入發現有較寬「著床窗期」!醫:更有效掌握胚胎著床時機

每日健康

發布於 01月06日09:27

文 / 呂佳恆

試管嬰兒成功率有望再提升?研究發現,自然週期冷凍胚胎植入(True Nature Cycle FET)有較寬的著床窗期(WOI),把握這段時機植入,能獲得高成功率。黃建榮婦產科暨台北試管嬰兒中心副院長黃珽琦表示,過去十年試管嬰兒(IVF)治療發展,包括解凍胚胎植入皆以藥物週期為主流,現今瞭解自然週期植入有較寬的著床窗期,在臨床治療上又增加了一大利器。

「自然週期較寬的著床窗期,讓病人免去來回追蹤困擾。」黃珽琦副院長指出,研究發現,解凍胚胎自然週期植入有較寬的著床窗期(Implantation Window),經由台灣團隊研發追蹤方式,能夠減輕病患抽血的次數,利用超音波精準計算排卵日,發現其中兩天植入窗期最關鍵,就是病人第五天囊胚在排卵後的第4至6日內植入具有高成功率,且透過實證後續順利懷孕比例相當良好。

自然週期有較寬著床窗期 醫:最新研究更具可控性

無論採取自然週期或藥物週期,目前的最終活產率數據差異不大,二種模式也各自有優缺點。其中主要的差異在於植入胚胎的時間是否具有可控性以提高胚胎著床率。黃珽琦副院長解釋,藥物週期比起自然週期更具可控與可調性,但著床窗期短,必須掌握胚胎植入時間,甚至精準到正負數小時內一定需要植入胚胎,才能避免療程前功盡棄。

黃珽琦副院長表示,現在自然週期以超音波追蹤排卵日發現有較寬的著床窗期,換句話說,自然週期同樣具備類似藥物週期可控與可調性的優勢,讓選擇自然週期的病人不需像過去得頻繁回診追蹤,或因為錯過排卵期必須取消植入療程,利用較寬的著窗期植入胚胎,也能獲得相同的良好活產率。

透過自然週期植入懷孕 研究:降低罹妊娠高血壓風險

此外,許多文獻證實,使用自然週期懷孕的媽媽,在中後期罹患妊娠高血壓、前置胎盤、剖腹產率、產後大出血、胎兒體重異常等機會比藥物週期來得低。黃珽琦副院長解釋,藥物週期因使用多種激素藥物,可能會使病人帶來藥物副作用,並且因為缺乏天然的黃體素生成,增加懷孕高血壓等風險,尤其本身有肥胖因子或三高家族史等病人,更提高懷孕過程罹病風險,也導致臨床上許多病人更傾向自然週期植入。

黃珽琦分享,曾有一名不孕症病人接受試管嬰兒療程加上胚胎切片,最初選擇藥物週期植入胚胎,但未成功,因此在第二次嘗試時,經建議採以自然週期植入方式,不僅順利掌握較寬著床窗期植入胚胎,後續也順利懷孕。目前臨床上也累積許多的成功案例,在歐洲甚至開始變成胚胎植入的主流選擇。

選擇自然週期植入 先決條件需規律排卵

不過,是否可以透過自然週期植入較寬的著床窗期,仍取決於各種條件。黃珽琦指出,自然週期的關鍵仍在於濾泡大小以幫助排卵,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或經期不規則的病人就不太適合。其次,排卵前2至3天得連續回診追蹤,病人在選擇試管嬰兒治療方式務必與醫師詳細討論。

黃珽琦副院長因解凍胚胎自然週期植入有較寬的著床窗期的實證發表,獲得今(2024)年台灣生殖醫學會『優秀海報論文』肯定。黃珽琦副院長表示,經由實證以提升患者治療滿意度是臨床醫師最重要的責任,下一階段的生殖醫學發展焦點可能是胚胎植入內膜後的著床機轉,他也將持續透過臨床與實證研究,幫助提升台灣生殖醫學的治療品質。

延伸閱讀:

【專家問答集】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典型症狀? 除了不孕還會導致肥胖? 不治療恐影響生育規劃

助攻多囊性卵巢患者好孕夢! 醫:「二段式試管嬰兒」加持,有望提升胎兒活產率

延伸閱讀
病毒控制好了生活卻更糟? 6成HIV感染者曝有「這困擾」,不處理恐釀更多危害
牛奶喝太多恐心臟病?最新研究:女性每天超300毫升風險增21%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