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暫時性關稅20% 產業衝擊1/台灣20%稅率還能降? 美貿易代表:協議8/1已底定
台灣「暫時性」20%的對等關稅稅率,到底有沒有辦法再降低?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日前接受《彭博社》訪問,其中提到台灣和其他美國的貿易夥伴,是否有可能在7日前達成新的協議,葛里爾指出,他認為所有協議8月1日就已經定案,但如果各國想對話,還是可以和美國團隊洽談,不過目前最重要的任務還是專注在執行已達成的協議上。
台灣被排在20%的稅率名單內,總統賴清德表示還在協商中,不過數字有沒有可能再降低。恐怕不好說,《彭博社》1號訪問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其中提到台灣、印度和紐西蘭還在與美國協商,在7號新的對等關稅正式上路前,是否還有機會達成協議,葛里爾的回覆令人不太滿意。
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嗯,這並不是我關注的重點,我覺得我們在8月1日的時候,就把所有的東西處理妥當了」。所以是可以還是不可以,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但葛里爾也沒有把話說死。
葛里爾:「當然,任何想要跟我們談判的國家,我們隨時都歡迎,我相信有些國家會很積極,想要尋找方式來縮減赤字,開發他們的市場等等」。不過下一秒,又潑冷水。葛里爾:「但我們現在真的比較關注在落實已經達成的協議」。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3位知情人士指出,台美原本已經在7月達成初步協議,但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多次介入,要求台灣比照日本和南韓對美國的巨額投資規模,否則很難拿到更優惠的稅率。彭博社記者Minmin Low:「這是在台灣已經做出了種種努力,試圖安撫美方對技術轉移到中國的擔憂之後發生的,像(台灣已經)把兩家中國企業,例如SMIC和華為,列入禁止台灣企業與他們進行商業往來的實體名單,但這些措施顯然不足以讓美國把台灣的關稅降到15%」。
不少專家擔心,台灣以上千億投資換取較低的稅率,一旦美國總統川普展開半導體產業調查後,又祭出晶片關稅,到時候台灣還是必須把產能搬到美國,對台灣的長期利益而言確實不划算。
鏡新聞已上架86台,若無法收看,請洽詢當地系統台。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