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夏天突頭痛、拉肚子恐是中「陰暑」!4種人容易中、1類人忌刮痧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6月13日03:38 • 發布於 06月13日03:38 • 出處/康健雜誌 文/梅緣緣 圖/Freepik
夏天突頭痛、拉肚子恐是中「陰暑」!4種人容易中、1類人忌刮痧

入夏後體感溫度變得愈來愈高,除了常見的「中暑」外,還有另一種常被稱為熱感冒的「陰暑」。究竟什麼狀況會中陰暑?該如何治療?

炎炎夏日中,因為太陽大、氣溫高,導致人體裡外都熱而流失大量水分的狀況,屬於「陽暑」。相較於陽暑,也有不少人會出現頭痛、頭暈、四肢痠痛無力、拉肚子等與感冒極為相似的症狀。

這種俗稱為「熱感冒」的情形,其實就是中了陰暑。

不同於陽暑裡外都熱,陰暑的狀態則是待在較高溫的環境下出汗後,踏進低溫室內空間或吃喝冰品,導致原本打開的毛細孔被冷氣封住,無法順利散熱的外冷內熱狀態。

夏天常吃冰、吹冷氣,中陰暑讓人變「糖葫蘆」?

太初中醫診所中醫師薛博文表示,天氣炎熱導致體液流失,是中醫認為造成疾病的風、寒、暑、濕、燥、火「六邪」中的陽邪。而台灣又四面環海,與其他國家相比濕度高上許多,何況在5月梅雨季開始後又和暑加乘,形成暑濕,可謂「熱上加熱」。

一般身體健康者可以透過流汗、上廁所等方式排出濕氣,但如果消暑用錯方法,就會導致人變得像「糖葫蘆」出熱鍋滾一圈,再浸到冰水中一樣。感覺上降溫了,但暑氣卻仍被困在身體裡,引發一連串陰暑症狀。

薛博文指出,陰暑與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脫不了關係。像夏天覺得熱就大量吹冷氣、攝取冷飲和冰品等,讓冰冷空氣和食物從皮膚和消化道進入體內,就會讓「暑氣在內,寒氣在外」。

天氣熱愛吃冰、長時間待在冷氣房,陰暑容易找上門。圖片來源 / Freepik

除久病臥床者外,須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的白領族群、平常嗜吃冰冷食物者和日夜顛倒者,因陽氣(正氣)不足或氣陰兩虛,不僅較容易受到陰暑侵襲,也較容易中陽暑。

薛博文說,先前遇到中年父母帶青少年子女來看診,表示孩子去完花蓮玩後,就開始出現上吐下瀉和頭痛的症狀,最後發現其實就是陰暑惹的禍。

相反地,普遍被認為是脆弱族群的高齡者及幼兒與青壯年相比,反而比較不會中陰暑。主因高齡者易注重養生,而嬰幼兒則多有家長把關,比較不容易吃到生冷食物和著涼。

中醫祭4大藥方,有效治陰暑

昌盛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凱傑指出,在看診時會先觀察患者的舌頭,若舌頭表面看起來黏黏的,就代表體內濕氣重。由於這類患者多半也有會有汗留不乾淨、身體覺得沉重等症狀,用藥重點就是要將身體內的濕氣排出。若患者身體較虛,則會搭配茯苓、白朮、薄荷、薏仁等中藥材幫助健脾養胃。

為協助透熱轉氣,除可以「清暑益氣湯」處方刺激身體流汗散熱外,也可以透過服用「香薷飲」,達到祛暑解表、化濕和中的效果。薛博文表示,在陰暑治療化濕上,也可使用「葛根湯」將肩頸鬆開,打通陽氣;具解表功效的「藿香正氣散」亦是常見治療選擇之一,用於治療腹瀉、嘔吐與腸胃道不適的症狀。

治療陰暑中醫常見4大用藥。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面對中陰暑的患者,除依照中醫師視個人病況與體質開立中藥治療外,也可藉由拔罐、刮痧等方式,透過讓表層的微血管破裂促進氣血循環。

薛博文說,無論是陽暑還是陰暑都適合刮痧,但陽暑相較刮痧,更重要的是須多補充水分。不過,張凱傑則表示,不少人因本身體質較虛,如果體虛又中陰暑,刮痧反而可能會更虛,須多加留意。

預防中陰暑,「6要2不」是關鍵

薛博文強調,想避免中陰暑,不應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和溫差較大的環境,避免受風寒很重要。

另因台灣氣候普遍潮濕,如果再加上體內濕氣重,汗排不出去,人就像雨天穿上品質不好的雨衣一樣變成「內外雙濕」,就更容易中陰暑。想避免陰暑纏身,應注意的6要2不:

6要:

1. 使用除濕機降低環境濕度:環境濕度降低可讓體感溫度降低。

2. 平時應從事適量戶外運動:促進氣血循環,打通毛細孔、增加皮膚排汗能力,強健體質的同時也培養陽氣。不過天氣熱、太陽大須注意防曬,也不應大量曬太陽以避免熱傷害。

3. 隨身攜帶外套:夏天不少室內環境都有開空調,一不小心就可能中陰暑或感冒著涼,建議準備外套保暖。

4. 衣物穿著透氣材質:夏天因天氣濕熱,可穿著機能排汗或亞麻類衣物,維持身體透氣乾爽。

5. 吃綠豆薏仁消暑治水腫:夏天常見的綠豆及薏仁,本身因具有去熱、解毒、消暑及治水腫去濕等功效,適合以綠豆薏仁湯的方式作為消暑小點心。

6. 適量吃薑: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若能在夏天以嫩薑入菜或煮湯,可達到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提振胃氣等效果。

2不:

1. 避吃冰品、生冷食物、甜食:吃冰吃甜容易「生濕」,應盡量吃得清淡,才能有效排出體內濕氣。

2. 避免直接用涼感頸圈冰脖子:若為中陽暑,冰敷脖子可緩解不適症狀;但如果是中陰暑,冰脖子反而可能導致熱氣被悶在皮膚下,恐對腸道等器官造成不良影響。

延伸閱讀:

貴婦打舒眠「牛奶針」昏迷12天!醫警告:5種人要當心

她50歲才當上司法官!中高齡轉職難在哪?逆轉關鍵是什麼?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2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蔡依林9點半就寢、郭富城晚睡早起 醫師給出真正評論…

信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