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豌豆逆襲:被遺忘的喜馬拉雅古老作物展現營養與氣候韌性
在印度跨喜馬拉雅山區,乾燥高原上的農民早年改種綠豌豆等現金作物,賣到平原市場維生。不過,在一些村落和寺院裡,仍悄悄守著一種「黑色小豆子」——黑豌豆。這種沒有正式學名的作物,當地人已經吃了三千年,用來煮湯、泡茶、甚至磨成粉末帶上高山,成為耐餓又暖身的糧食。
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最近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研究,第一次全面檢視這種被忽視的黑豌豆。他們發現,黑豌豆不只營養豐富,還比綠豌豆更「耐操」。在三個不同海拔的實地試驗裡,不論少水或環境惡劣,黑豌豆都能比綠豌豆活得更好、繁殖力更強。數據也證實了農民的口耳相傳:黑豌豆就是比較省水、比較容易種。
營養分析更讓人驚喜。每百克黑豌豆含 21% 蛋白質,還富含鎂、鈣、鐵,以及纖維和維生素 C、B1、B3,堪稱「小小營養炸彈」。基因測序則顯示,它們在遺傳上和綠豌豆不同,形成獨立族群,暗示著數千年來在高山寒冷乾燥環境下,經過了人類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共同篩選。
黑豌豆比綠豌豆活得更好、繁殖力更強、更省水
研究者還與當地三個村莊合作,讓農民參與實驗並署名發表。許多農戶表示,如果有人願意收購,他們願意重回黑豌豆耕種。這對年收入僅 2300 美元左右的高原農民來說,可能是一條兼顧傳統、環境和生計的新出路。
科學家呼籲,黑豌豆應被視為一個寶庫,未來或許能用來改良其他作物,讓它們更能抵抗高溫與乾旱。同時,他們也建議將跨喜馬拉雅農業系統納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不只守護雪豹、藍羊與野花的棲地,也守護人類幾千年來累積的智慧。
這顆被遺忘的黑色小豆子,可能正是未來在氣候變遷下,養活人類的新希望。相關發現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進展》。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 Harman Jaggi(CC BY 4.0)
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CC BY 4.0)
參考論文:
1、Biocultural vulnerability of traditional crops in the Indian Trans-HimalayaScience Advances
延伸閱讀:
1、震撼發現!考古學家在肯亞找到東非最早農業證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