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吃青菜、靠瀉藥都沒用?腸道菌吃對10種食物才是恢復腸道順暢關鍵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驗,早上坐在馬桶上,滑手機滑到手麻,還是「沒進展」?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說,便祕真的不只是「排不出來」這麼簡單。它會讓人心情煩躁、睡不好、出門不安心,甚至聚會都提心吊膽。從小我們被教導:「便祕就多喝水、多吃青菜、多運動。」但奇怪的是,很多人照做了,腸子還是「懶得動」。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關鍵不是纖維,而是腸道的「菌」
張家銘指出,一篇刊登在《英國營養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影響排便順暢的真正關鍵,不只是纖維的量,而是腸道裡的菌,有沒有吃到對的食物。
腸道裡住著上百兆細菌。當壞菌多、好菌沒飯吃,腸道蠕動就會變慢,糞便停得越久,水分被吸乾,就變成又硬又難排。很多人用瀉藥、灌腸、酵素飲「應急」,但那只是強迫腸子動一下,沒有讓腸道環境恢復健康。張家銘提醒,便祕不是卡在腸子,而是腸道生態出問題了。腸道在告訴我們:「別再壓抑、別再強迫,我需要被好好照顧。」
益生菌 vs 益生元:搞懂「誰吃誰」的關係
大家熟知的益生菌是好菌本人,而益生元則是好菌吃的食物。但並不是每種纖維都能當益生元。只有那些能被好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的纖維,才有真正改善菌相、幫助腸道運作的效果。
這些短鏈脂肪酸就像腸道的「黃金訊號」:
- 促進腸道蠕動
- 保護腸道黏膜
- 調節免疫功能
- 經由「腸腦軸」影響情緒與壓力
也難怪,有些人一順暢,頭腦清楚,人也神清氣爽了。
研究證實:益生元真的有效
這篇綜論整理了多項臨床試驗,發現像是:
- 菊糖(Inulin)
- 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
- 半乳寡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
- 乳果糖(Lactulose)
這些成分都能幫助增加好菌(例如雙歧桿菌),改善排便習慣。更有趣的是有些人排便改善了,但好菌數量並沒有大增。這代表益生元不是刺激排便,而是從菌相、生態、免疫、神經等層面多方調整,讓腸子自己恢復記憶。張家銘強調不是逼腸子動,而是教腸子記得怎麼動。
這樣做,溫柔又有效
張家銘提出三個簡單又持久的方法:
1.養好菌的餐桌法
每天多加一份益生元食材。像洋蔥、蒜頭、香蕉、燕麥、蘆筍、地瓜、青蔬、菊苣根、毛豆、全穀,都是好菌的最愛。重點不是多,而是「天天有」。
2.別追求立刻通,讓腸子慢慢修復
瀉藥像逼腸子衝刺,益生元則是讓腸子慢慢練回體力。慢慢來,比較快,讓腸道自己找回節奏。
3. 給身體三週時間
觀察四件事:排便頻率、糞便形狀、腹脹感、睡眠心情。當從三、四天一次變成一到兩天一次,糞便從硬石頭變香蕉狀,那就像腸子在說:「我變健康了。」
腸道順了,人生就開了
張家銘最後提醒,便祕不是沒救,是身體在求救,提醒我們不要忽略健康,該停下來好好照顧自己。讓腸道被溫柔對待,讓好菌吃飽、菌相平衡,當腸道順了,人生也跟著開了。
專家諮詢: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
資料來源:Functional constipation and the effect of prebiotics on the gut microbiota: a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23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