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昏厥、暈倒怎麼辦?三大原因一次了解,「沒前兆的」快就醫!

今健康

發布於 07月14日01:39

昏厥而暈倒這情況總讓人驚嚇,除了恢復當下找個安全的地方休息、並且盡早就醫,事後了解原因以利預防、治療改善也很重要。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簡韶甫、加護病房專科護理師 潘姿菁,兩位專家逐一說明。

昏厥三大原因一次了解!
沒前兆的更要趕快就醫。

昏厥是一種腦部血流供應不足,造成暫時性功能障礙、失去意識的情況。大腦血流只要中斷超過6-8秒即可使意識喪失。這通常是突然發作、而且歷時短暫、並且自發性完全恢復,具有這三個特色。常見的原因可分成迷走神經性昏厥、心因性昏厥、姿勢性低血壓所導致。

迷走神經性昏厥:
這是昏厥當中最常見的一種,因強烈的生理或心理刺激,導致迷走神經活性增強、心跳降低、血管舒張、腦部血液灌流不足而昏厥。常見原因例如焦慮、恐懼、疼痛、咳嗽等等。其他像是飲食過量、飲酒、環境濕熱也可能引起。通常會有前驅症狀,包含眼花、頭暈、噁心、嘔吐、盜汗、燥熱、手腳冰冷等。

心因性昏厥:
這是由心臟相關異常所致,包括構造異常、心律不整等。例如心肌梗塞、心肌病變、原發性肺高壓、肺栓塞等。這種常常沒有前驅症狀、往往嚴重、且容易反覆發作、後續也會有較多的併發症。換言之,出現這種沒有前驅症狀的須更加留意,不可因沒有其他症狀而大意,事後更應盡早檢查,以釐清發生原因。

姿勢性低血壓:
這種昏厥通常也沒有明顯徵兆,但通常是發生在改變姿勢之後發生,例如突然從蹲姿變成站姿、從坐姿進入到站姿等等。蹲、坐姿勢時血液多集中在下半身,突然站立,血液來不及供應至腦部便會引起。其背後的原因可如水分攝取不足、月經失血、腹瀉、嘔吐、使用利尿劑等,主要可能在於身體水分不足。

其他:
除了上述三大類以外,其他像是腦部動脈硬化、血栓等腦部血管病變;癲癇等腦部器質性病變;低血糖、貧血、過度換氣等等,這些也都可能引起昏厥,需多加留意。

#國泰醫院 #簡韶甫 #潘姿菁 #昏厥 #頭暈 #暈倒 #昏倒 #暈厥 #姿勢性低血壓

發生昏厥盡早檢查釐清原因,
檢查心臟排除心因性等可能。

發生昏厥建議盡早檢查,以排除如心臟疾病相關、或其他潛藏重大疾病的可能。臨床上會詳細詢問病史、釐清昏厥前的症狀、有無相關經驗等等,也會安排抽血檢查、腦部影像檢查、心臟超音波、周邊血管超音波、心電圖等,並且觀察躺、坐、站姿的血壓變化。也會有心導管檢查、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傾斜床等測試,以鑑別及排除心因性亦或其他重大原因。

昏厥盡早檢查了解原因
預防改善確保健康安全!

改善方面,除了檢查出背後的原因與以治療外,各類型也會有需多留意的細節,除了預防發作之外,也讓自己在提前知道將要發作時能夠避免摔傷。

迷走神經性昏厥:
這類患者除了可先觀察、了解觸發原因、刺激源,並加以防範;在出現前頭暈、噁心等驅症狀時,可盡快壓低身體避免摔傷。若有用藥,醫師也會檢視評估當前的藥物是否需要更換。

心因性昏厥:
這類因主要在於心臟相關疾病或構造異常,並且較無前驅症狀,改善著重在相關治療,例如須考慮盡早置放植入性去顫器,也減少併發症。若有出現胸悶痛等相關症狀,也壓低身體避免摔傷。

姿勢性低血壓:
這類的患者除了檢查背後原因並且治療外,由於多能發現是在改變姿勢下發生,因此建議改變姿勢時放慢動作,例如起床時先在床邊坐個3-5分鐘,讓血液能先運行至腦部,確定沒有頭暈症狀再下床。也建議起身時有人攙扶或有其他支撐物可扶。日常也建議多喝水、適度鹽分補充。也可考慮使用彈力襪或束腹,幫助整體血循。

#國泰醫院 #簡韶甫 #潘姿菁 #昏厥 #頭暈 #暈倒 #昏倒 #暈厥 #姿勢性低血壓

昏厥一般而言預後都相當良好,但若是反覆發作會影響安全及生活品質,盡早檢查改善,並了解相關預防,如此更能確保健康安全。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蹲下站起來就頭暈?醫指常見姿勢性昏厥6大族群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健康指南:防癌行動GO

建立正確的觀念,了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小便的瞬間「碰」一聲…他的膀胱竟破裂了 手術見已嚴重纖維化!醫揭行為原因

鏡週刊
02

男子長期飲酒 小便突感腹部劇痛竟是膀胱破了

中央通訊社
03

70歲男回春「細胞年齡僅55歲」 7習慣幫大忙!

中天電視台
04

35歲女胃痛拖半年才就醫!醫一看搖頭:全都擴散了

中天電視台
05

薑還是老的辣!62歲媽媽快速瘦下18公斤 「只靠5招」驚掉網友下巴

中天電視台
06

「臉上3條紋路」恐是心臟病警訊!耳垂出現皺摺注意 1圖自測風險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