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吃的藥越來越多,真必要?醫:多重用藥普遍,2觀念助降用藥負擔!

今健康

發布於 2024年10月29日18:25

隨年齡增長,可能會發現身邊的長輩或是自己用的藥物也越來越多。國泰綜合醫院老人醫學科主治醫師郭惠伶指出,據統計,老年病患當中就約有28%的人用藥超過5種。非必要的多重用藥不僅影響身心,也有許多研究證實對不良預後密切相關。醫師指出2重點,幫助改善多重用藥負擔。

人老了,多重用藥是正常的?
醫指常見原因,未必正常。

什麼是多重用藥?
郭惠伶醫師表示,多重用藥通常指的就是藥物使用數量超過5種,也包括服用非與臨床適應症相對應的藥物。據國內研究,年長病患服用超過5種藥物的比例就約有28%,在較衰弱並且需要長期照護的年長病患中則更高達84%,顯見多重用藥普遍存在。這在高齡化社會相當常見,隨人口老化,罹患多種慢性疾病、多科別就診的年長者也不斷增加,也因此可能讓人感覺很正常。

多重用藥常見原因:
雖說身有疾病遵照醫囑用藥是好事,不過也有許多人可能用藥不只5種,甚至超過10幾種。原因可能在於需治療多重慢性病,也可能是多科別就診、或是不同醫療院所就診、為治療前一種藥物副作用而開立更多藥物(即「串聯性投藥」)、自行使用成藥使用等原因。長期下來藥物不斷增加,非必要的多重用藥不僅在心理上產生壓力和負擔,更有可能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郭惠伶 #多重用藥 #用藥 #吃藥 #藥 #藥物 #慢性病

非必要的多重用藥不只壓力大
也可能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郭惠伶醫師指出,由於年長者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組成也會逐漸出現改變,光以肝腎功能退化來看,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除能力等也都會受到影響,將提升藥物副作用、交互作用等風險。

除此之外,多重用藥也經研究證實與多種預後不良密切相關,包括藥物不良反應、跌倒風險增加、住院風險上升、住院天數增加,甚至也可能提高死亡風險,也和認知功能障礙、整體生活功能下降等有關。

#郭惠伶 #多重用藥 #用藥 #吃藥 #藥 #藥物 #慢性病

她多重用藥高達15種壓力山大。
醫嘆有些根本類似,整合後減藥!

郭惠伶醫師也分享案例,陳奶奶有多種慢性疾病,常會出入不同的醫療院所,疾病雖然控制穩定,不過她總會向不同的醫師描述同樣的不適症狀。也因此她服用的藥物越來越多,長期下來也搞不清楚在吃什麼藥。隨著藥物增加,陳奶奶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每天光是整理藥物、服用藥物就感到疲憊。

後來經朋友介紹,陳奶奶前往整合門診,醫師發現她正在服用的藥物就高達了15種,當中也包含了不同醫院開立類似成份的腸胃藥。經過一段時間藥物整合後,藥物減少至7種,不僅減輕了用藥壓力,也降低了頻繁出入醫療院所領藥的負擔。

吃的藥越來越多,真必要?
2觀念助降多重用藥負擔!

為避免非必要的多重用藥對身心帶來負面影響,郭惠伶醫師建議民眾可記住2大觀念。第一,是在開藥或領藥時,主動向醫師、藥師了解藥物使用的原因及治療目標,並且做好分類,也紀錄用藥情況,例如效果如何、是否按時用藥等;若有其他用藥也主動提出討論,包括自行購買的成藥等。第二,就是在回診的時候,務必向醫師主動告知前述所紀錄的用藥情況,以利評估是否需要調整治療方案。如此在患者與醫師之間用藥資訊更加透明的情況下,更有利整合藥物,在遵照醫囑用藥下,也避免不必要的多重用藥。

#郭惠伶 #多重用藥 #用藥 #吃藥 #藥 #藥物 #慢性病

《延伸閱讀》

.保健食品、營養食品≠健康食品!一張圖看懂要怎麼買。

.藥物保存注意4重點!避免過期、受潮、變質、壞掉,顧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健康指南:防癌行動GO

建立正確的觀念,了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小便的瞬間「碰」一聲…他的膀胱竟破裂了 手術見已嚴重纖維化!醫揭行為原因

鏡週刊
02

男子長期飲酒 小便突感腹部劇痛竟是膀胱破了

中央通訊社
03

70歲男回春「細胞年齡僅55歲」 7習慣幫大忙!

中天電視台
04

35歲女胃痛拖半年才就醫!醫一看搖頭:全都擴散了

中天電視台
05

薑還是老的辣!62歲媽媽快速瘦下18公斤 「只靠5招」驚掉網友下巴

中天電視台
06

「臉上3條紋路」恐是心臟病警訊!耳垂出現皺摺注意 1圖自測風險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