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夫妻愛喝燙的湯、熱茶 聲音沙啞、喉梗塞感竟雙雙得食道癌 醫:感覺燙口就別吃

健康2.0

更新於 09月03日10:55 • 發布於 09月03日16:00

林阿婆因聲音變啞去醫院檢查,被確診為食道癌晚期。而陪同治療的丈夫羅大爺也跟醫師表示,自己最近吃東西時有哽噎感,經檢查竟然也診斷出食道癌。

浙江溫州醫院的醫生經過詳細問診,才發現這對老夫妻因居住的海島地區天氣濕冷,有個共同的生活習慣,就是幾乎每頓飯都喝滾燙的湯,而林阿婆還喜歡喝冒著熱氣的茶。

醫生表示,正常食道內壁的耐受溫度為40℃~60℃。長期反覆的熱刺激會破壞食道的「黏膜屏障」,引發黏膜水腫、黏膜組織改變,且會增加黏膜組織異常增生,最終可能導致食道癌變。

世衛將溫度65℃以上食物列為食道癌因子

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李思錦表示,WHO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將攝氏65度以上的熱飲,歸類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且研究顯示,過燙飲食之罹癌風險為一般熱食的1.92倍,因此,請民眾務必注意食物溫度是否過燙,儘量溫涼後再食用。

飲食過熱與食道癌等多種消化道疾病息息相關,由於食道壁是由黏膜組成,只能耐受50~60°C的食物,若超過這個溫度,食道黏膜就會被燙傷。然而一般滾燙的食材溫度動輒在70~80°C左右,像剛沏好的茶水溫度甚至高達80~90°C,很容易燙傷食道壁。

感覺「燙口」溫度高達60℃ 別一口吞下反燙傷食道

但我們沒辦法到餐廳叫人家量食物溫度,李思錦說,簡單的自我量測食物溫度方法,通常讓人感覺到「燙口」的食物,溫度大都已經高達50、60°C以上,會傷食道黏膜。所以感覺燙口的食物不要吃,平常大家吃火鍋、粥類等熱食時,可改用小碗,與沾醬一同食用,既可降低食物的溫度,也能增添食物風味。

酒精、菸草、檳榔是台灣食道癌三大高危險因子

不過李思錦說,台灣人雖然愛喝熱湯,但是危險性還不像伊朗等國的人每天有喝700c.c.以上熱紅茶習慣者那麼高,在台灣來說,引起食道癌更重要的危險因子還是「喝酒、抽菸、嚼檳榔」。

根據過去台灣做過的研究發現,有「喝酒、抽菸、嚼檳榔」這些習慣的人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分別是一般人的8倍、4倍以及2倍。若同時有以上3種習慣的族群,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更高達一般人的123至200倍。

為什麼喝酒的危險最高?李思錦說主要還是跟台灣人是世界上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比例最高的族群有關,由於缺乏酒精代謝酵素,喝酒後,酒精經過乙醇去氫酶(ADH)代謝成有毒的乙醛,無法轉化成無毒的乙酸,所以幾乎每一口酒都是毒,一天只要喝2罐啤酒就可能提高食道癌的風險。

而台灣人愛吃燒烤和醃漬食物,李思錦說,據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文獻指出,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減少食用此類含亞硝胺食物,有助「離」癌遠一點。

胃食道逆流、頭頸部腫瘤等高危險群應提高警覺

另外患有「食道弛緩不能症」,也就是食道括約肌問題長期有食道逆流者也要小心可能會有食道癌,另外還有頭頸部腫瘤 、誤食農藥或是強酸強鹼藥物者也是高危險群。

李思錦提醒,大家常強調有「吞嚥困難、喉嚨卡卡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有胃食道逆流、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是食道癌症狀,但其實有這些症狀時通常都是食道癌晚期,而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因此建議有喝酒、吸菸及嚼檳榔等習慣的人,建議應該進行胃鏡檢查,可及早發現食道是否有問題。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李思錦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延伸閱讀:

全家9人罹癌8人已死 癌症原因找到了!容易得癌症怎麼辦?6穴3食療助擺脫癌命運

影帝妻大腸癌第3期 割10幾顆淋巴結!生病都拖延就醫,年初肺炎險死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2

咳嗽以為是小感冒!醫:逾7成確診已癌症末期 示警「5大異常」快就醫

三立新聞網
03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4

偏方不可信!老翁吃左手香 釀神經中毒!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

自由電子報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