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八旬婦腰椎術後又犯疼痛!微創治療成為新選擇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1月01日08: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
脊椎手術後可能因年齡、體重等風險,脊椎節段提早退化。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79歲的陳女士,因左下肢麻木且行走困難已數月,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晉瑋門診求診。陳女士過去腰椎曾經手術過,影像檢查發現腰椎第四五節椎間融合術後的鄰近節,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椎間盤因應力轉移,出現椎間盤空洞化、椎管狹窄及黃韌帶增厚等問題。有鑑於病人主要問題是單節段鄰近節狹窄及椎間高度喪失,且原先植入螺釘並沒有鬆動或失穩需延長固定,因此,陳女士接受微創可撐開式椎間融合術,改善神經痛及跛行的困擾,並縮短了復原時間。

脊椎手術後可能因年齡、體重等風險 脊椎節段提早退化

陳晉瑋醫師指出,脊椎融合術後鄰近節病變(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是指脊椎手術固定部位上方或下方的脊椎節段,因承受過多壓力而提早退化,導致新的坐骨神經疼痛、椎管狹窄等症狀。此問題的發生率約為30-50%,主要原因為活動度轉移造成鄰近節段負荷增加,其他風險因素包含年齡、體重過重、術後活動姿勢不良、骨質疏鬆症等,都可能增加發生率。

傳統手術可即時穩定但併發症多 高齡者可考慮新式手術

治療選擇方面,傳統翻修(移除舊螺釘並延長內固定或重新固定)通常提供較確實的即時穩定與重建脊椎矢狀面,但伴隨較長手術時間、更多出血、軟組織剝離、感染與新螺釘固定相關併發症。若主要症狀為椎管狹窄及局部椎間高度喪失,後路單獨式可撐開椎間融合器是一個可考慮選項,更適合高齡或不宜大範圍手術的病人群。

新式手術並非適合所有病人 需請醫師評估考量

陳晉瑋醫師說,可撐開設計的椎間融合器在術中可恢復較大椎間高度與椎間角度(lordosis),有利於解除神經壓迫,但在骨質差或脊椎動態不穩定病人,臨床系列報告顯示單獨式椎間融合器仍有下陷及後移的事件發生,應謹慎評估個案是否符合適應症。

【延伸閱讀】

腰椎退化未必要動刀!神經外科醫師揭穿微創手術迷思

手術不用拆釘! 腰椎再手術「新選擇」助患者三日出院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