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震盪格局 MSCI中國指數今年來飆升25%
中國股市上半年展現出令人矚目的強勁反彈,MSCI 中國指數年初至今上漲 25%,創下近 15 年來的次佳表現;滬深 300 指數觸及年內新高,MSCI 中國更是創下 4 年新高。這一反彈由多重積極因素共同推動,預示著市場信心的顯著恢復,但也伴隨著估值修復後的潛在風險與挑戰。
高盛報告指出,自 2025 年以來,中國股市成功打破了先前的震盪格局,呈現出強勁的上升趨勢。MSCI 中國指數的亮眼表現,不僅是 2010 年以來前七個月的第二好成績,更標誌著市場情緒的全面改善。推動這一反彈的核心驅動因素包括:
◆中美貿易緊張關係緩和: 投資者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擔憂自 5 月日內瓦會談後明顯緩解,為市場帶來了積極的預期。當前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實際關稅 40% 被認為已接近上限,未來進一步升級的空間有限。近期稀土和 AI 晶片貿易的恢復以及潛在領導人會面等消息,進一步降低了市場的風險溢價。
◆中國第二季度 GDP 超預期增長: 中國第二季度 GDP 同比增長 5.2%,超出市場預期,顯示經濟基本面穩健,為股市提供了堅實支撐。
◆重點產業「反內捲」政策發力: 中國政府推動的「反內捲」政策,旨在規範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後產能退出,改善產業供需結構,提升企業獲利能力。
◆港股 IPO 市場回暖與南向資金創紀錄流入: 港股 IPO 市場活躍,51 家新上市公司融資 160 億美元,同比增長 602%。南向資金年初至今流入 1050 億美元,已超過 2024 年全年,為市場注入了強勁的流動性。
◆外資對中國股市興趣回升: 儘管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配置仍相對保守,但其興趣已逐漸升溫,尤其是在分散美國市場風險、人民幣潛在走強、AI 模型突破以及民營部門監管週期緩和等因素的推動下。
歷史數據顯示,類似的貿易協議達成後,相關股市在短期內通常會出現顯著上漲。相較於 7 年前貿易戰初期,中國供應鏈的全球化程度更高,出口競爭力增強,且在關鍵礦產領域佔據主導地位,這提升了中國在談判中的籌碼。若中美能達成類似協議,將可能成為中國股市的「清盤事件」,為市場帶來新的上漲動力。
中國第二季度 GDP 年增 5.2%,符合市場預期,工業、出口和服務業表現亮眼。這一數據意味著全年「5% 左右」的成長目標有望實現。在經濟穩健增長的背景下,中國政府的政策傾向於定向支持而非大規模刺激,主要聚焦於緩和房地產下行壓力以及穩定就業市場。例如,近期西藏 1.2 兆元的水電投資計畫,儘管對短期經濟拉動有限,但市場反應積極,顯示投資者對政策效能的信心有所回升。
「反內捲」政策 聚焦產業獲利修復
「反內捲」已上升至國家層面,旨在透過規範低價無序競爭和推動落後產能退出,以改善產業供需結構。與 2016-2018 年的供給側改革相比,此次政策更著重下游民營企業主導的產業,並以市場化調節為主,預計對市場的影響將更為平緩、持久。若政策能有效推動工業品價格(如 PPI)回升,能源、公用事業、材料板塊將顯著受益;產業整合則利好龍頭企業,可能提升市場集中度。
港股注入強勁流動性
港股市場情緒自年初「DeepSeek 時刻」後顯著改善,南向資金的創紀錄流入以及活躍的 IPO 市場,為港股注入了強勁的流動性。內地投資者對高股息和離岸 AI 科技標的的需求強烈,加上港股投資標的擴容,進一步吸引了資金流入。
國際投資人對中國股市的興趣也升至近年高位,儘管全球基金對中國股市的配置仍處於較低水平,但外資基石投資者在今年港股 IPO 的參與度升至 5 年新高,顯示其正透過一級市場進行策略性佈局。
Goldman Sachs 已將 MSCI 中國 12 個月目標價從 85 上調至 90,對應潛在回報 11%,主要基於標普 500 估值上調、中美貿易前景改善和監管風險緩和等因素。然而,短期內仍需注意季節性波動,8-9 月通常是中國股市的傳統淡季。此外,第二季度財報季的獲利增長可能平淡,宏觀經濟增長也可能較上一季度放緩。因此,市場策略應更專注於「阿爾法」(個股精選)而非「貝塔」(指數整體),關注政策敏感型和估值合理的標的。
增持保險、材料,聚焦 POE 與股東回報
在行業配置上,建議增持保險(替代銀行)和材料板塊,並將房地產下調至標配。主題方面,有 10 家民營龍頭企業(「中國 Prominent 10」,新增寧德時代)有望複製美國「Mag 7」的市場主導地位,預計 2025-2027 年盈利複合增速達 15%。此外,中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與回購創歷史新高,顯示股東回報意識的提升。
中國股市年初至今的反彈具備多重支撐,但估值修復後需更重視獲利兌現和政策落地效果。短期可追蹤中報季表現、中美貿易進展及 8-9 月季節性波動;中長期則可佈局「反內捲」受益龍頭、高股東回報標的及 AI 等成長賽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