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圖表】當防空警報響起,下一步要做什麼?避難位置怎麼選?
俄烏戰爭未歇,中東緊張局勢又接連爆發,全球局勢持續動盪。總統賴清德日前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宣布今年七月為「國家團結月」,國軍將於7月9日起展開10天9夜的漢光演習實兵演練,各縣市也將於7月15日至18日首次舉行「城鎮韌性防空演習」,分區模擬警報發放、疏散避難及交通管制。
當防空警報真的響起,該如何應對?內政部上月30日正式公布《防空避難指引》,《關鍵評論網》根據該份資料製作圖文,為你整理應變要點。
避難位置怎麼挑?謹記四大原則
內政部《防空避難指引》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避難基本原則」及各情境的「行動指引」。針對如何選擇避難位置,指引提出四大要點:地下優於地上、室內優於室外、秉持「遠離外牆原則」,及遠離易碎易燃物品。
不過,縱使有四大原則可依循,這份指引特別強調,民眾避難時應「優先進入」地下室或防空疏散避難設施。
烏克蘭緊急服務中心(SESU)發言人霍倫日(Oleksandr Khorunzhyi)近日就在記者會指出,「躲在兩道牆後」的概念多屬心理安慰,面對無人機攻擊幾乎無效,遑論抵擋砲彈或飛彈。只不過,隨著烏俄戰爭持續,不少民眾出現「空襲疲勞」,逐漸對警報聲麻痺,才傾向尋求相對簡易的避難措施。霍倫日仍建議民眾避難時,要優先考量防空洞等經強化的避難處。
那麼,台灣各地的防空避難地點在哪裡?內政部警政署已設立「防空避難專區」網站,可依縣市及行政區分類尋找避難點;也可參照中文和英文懶人包,打開手機定位功能,就可快速在Google Map找到離自己最近的防空避難處所。
警政署也建議,平時就可先查詢並標註住家、工作地點周邊的避難處所,並預先用手機截圖,或下載 Google 地圖的離線版本,以備突發狀況時可隨時查看、不受網路連線狀況影響。
避難緊急時刻,室外、室內該怎麼做?
然而,空襲警報往往來得突然,當下可能正在開車、身邊沒有建築物可躲避,或陷入無法即時判斷的情境困難——這時,該怎麼快速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根據《防空避難指引》中各種情境下的行動建議,可先判斷自己當下在「室內」還是「室外」,接著依「是否在車內」、「是否能進入室內」或「是否能進入防空避難設施」,即可在緊急時刻快速做出判斷與應對。
若警報響起時剛好待在戶外,附近又沒有建築物可入內,可以就近尋找涵洞、地下道、橋墩等有遮蔽效果的設施進行掩護,並採取防護姿勢避難。
關於防護姿勢,迅速降低高度及保護頭部很重要。《防空避難指引》指出,為了降低爆炸震波與飛散碎片造成的傷害,應保持趴下姿勢,嘴巴微張;並以雙手交叉抱頭,手肘貼住臉側,儘可能覆蓋後腦與頸部上緣。若身邊有背包、外套等物品,也可拿來遮擋頭頸,加強防護效果。
若能判斷爆炸可能的來襲方向,應將身體背對爆炸點。此外,在戶外也要耐心等待機會移動:在爆炸尚未發生時保持趴下不動的靜止姿勢,待威脅解除後,再伺機移動到建築物內。
更多「防空避難指引」的相關內容
核稿編輯:梁敏萱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