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十大死因中唯一持續上升竟是它!僅次癌症和心臟疾病,診所最怕遇到
衛福部日前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和心臟疾病高居前2名,令人聞之色變。值得注意的是第3大死因「肺炎」,是唯一持續上升,也是基層診所最害怕的疾病。
新冠疫情持續流行,肺炎是常見併發重症死亡的原因之一。不只新冠及流感等傳染病,許多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患者,最後也往往死於肺炎。
為何肺炎如此難纏?皮膚、呼吸道、泌尿道等3大感染症,為什麼就屬呼吸道感染的肺炎特別棘手?照顧肺炎患者該注意哪些事?
92歲資深歌手「鑽石歌王」林沖,有攝護腺癌、心臟病、糖尿病等多重疾病纏身,日前因感染吸入性肺炎合併敗血性休克與多重器官衰竭病逝。
許多人聞癌色變,卻忽略肺炎已連續8年高居國人第3大死因,僅次於癌症及心臟疾病,更是去年十大死因中,唯一標準死亡率上升的疾病。
3原因讓肺炎反覆又難纏
「基層診所最怕的是肺炎,」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指出,常見3大感染系統包括皮膚、呼吸道和泌尿道,其中就屬呼吸道感染的肺炎最棘手,單純的皮膚和泌尿道感染,大部分情況在基層院所就能得到妥善處置,不過一旦出現肺炎,很可能在醫師建議下送醫觀察治療。
1. 長輩功能退化、共病多
肺炎有輕重之分,但老人罹患後死亡率相對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老人家的肺炎發生率和死亡率都較年輕人來得高,因此嚴重肺炎和人口老化有關,9成肺炎死亡者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
張峰義表示,呼吸道長年暴露、接收外界髒空氣、病原體,包括鼻腔的鼻毛、呼吸道的纖毛等,都扮演清道夫,日夜不停運作,將呼吸道中不好的物質形成痰液之後排出體外,維持肺的健康。
但隨年紀增長,生理結構功能退化,若再加上其他因素的摧殘,例如抽菸破壞纖毛或長期暴露於空汙環境,即可能導致呼吸道結構、功能變差,像是清除、引流有害物質的功能,以及咳痰能力都會受影響,一旦感染肺炎,不容易治療。
尤其年長者容易有共病,例如三高、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罹患肺炎後容易誘發共病,啟動其他器官、系統急遽惡化,包括心腦血管、代謝問題、氣喘發作等,以抽菸多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而言,本身肺部就不好,得到肺炎後病情容易加重,病況反反覆覆。
2. 對免疫較弱者不利
舉例來說,癌症患者因慢性發炎、造血系統異常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等原因,常處於免疫力低下狀態,感染風險高。張峰義進一步指出,像是肺癌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的風險是一般成年人的13倍,而癌症患者若不幸感染IPD,7天內死亡率恐高達4成。
3. 容易出現抗藥性
張嘉興表示,侵犯呼吸道的細菌較多樣,也較容易出現抗藥性,皮膚感染症和泌尿道感染的好發細菌相對較單純,對第一線抗生素治療也較有反應。
除了和疾病特性有關,張峰義指出,有時臨床會出現病人對抗生素有反應,但消滅一種細菌後又出現其他細菌或病毒侵犯肺部,病情反覆,這種情況經常是病人本身患有其他疾病,例如癌症、免疫低下,導致清除一種細菌,其他細菌仍存在、甚至愈長愈多,尤其長期住院、插多種管路的病人,若感染具抗藥性的細菌,病況更棘手。
肺炎出院≠痊癒,出現這些症狀要立刻返院
正因為肺炎的發展容易反反覆覆,捉摸不定,若住院病人經醫師評估可以出院,家屬還是要觀察病人是否出現發燒、喘、無法進食、嘔吐等症狀,應立刻返院就醫,尤其是長者、有共病、免疫低下等高風險族群,更要提高警覺。
張嘉興也提醒,預防肺炎除了勤洗手、戴口罩、加強口腔衛生、多運動、補充營養、避免抽菸及二手菸等,建議也要接種流感疫苗、新冠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等疫苗。
肺炎鏈球菌是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則能降低呼吸道上皮遭破壞、免疫力下降,引發肺炎等二次感染。
張峰義補充,泌尿道感染雖大部分相對較單純,用對抗生素治療大多就能順利好轉,但還是有較複雜的泌尿道感染,例如先天結構異常、攝護腺肥大、曾接受結石手術、或延誤治療等,還是可能引發腎盂腎炎、腎化膿、甚至敗血症,細菌一旦進入血液,仍有相當高的死亡率,因此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延伸閱讀:
川普爆患「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跟靜脈曲張有關嗎?兩者症狀、預防方法一次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