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與路寒袖」音樂會 走入詩與樂交織時空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當代文學巨擘「向陽與路寒袖」系列活動今(6)日宣告開跑,8至11月陸續推出4場音樂會及1檔特展,精選2位臺灣當代詩人18首詩作,將詩意轉化為樂聲旋律與視覺藝術,橫跨藝術、合唱與流行歌曲,展現當代文學深刻力量,喚起聽眾對語言、情感與土地深層的體會,展現臺灣在地文化的永續傳承。
「向陽與路寒袖」系列活動由上海銀行文教基金會發想,邀請鋼琴合作家張絜宇擔任策展製作人,聯合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學程、拉縴人文化藝術基金會與臺灣創藝產業發展基金會共同協辦,透過學界、藝文界、企業界與藝術場館的攜手,搭建詩與樂、文化與科技共融橋梁,擴展當代文學與社會大眾的連結。
詩人向陽(本名林淇瀁)與路寒袖(本名王志誠)的臺語詩作,兩人都出身資深媒體人,多年來與流行音樂、古典音樂跨界合作,且持續被傳唱。向陽有多達30多首詩被譜成歌曲,從簡上仁民歌《阿爸的飯包》,到作曲家蕭泰然《阿母的頭鬘》聲樂作品,作曲家石青如甚至從詩集《土地之歌》挑選20首作曲,福爾摩莎合唱團更以《土地的歌》為名舉辦演唱會。路寒袖的詩作被譜寫成流行歌曲,從鳳飛飛《思念的歌》、《四月望雨》,乃至潘麗麗《春天的花蕊》,後者甚至被當作競選歌曲,廣為大眾熟知。
向陽致詞時表示,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多音樂家以他的詩創作,因為他重視詩的節奏及韻律,讀大三那年以臺語寫詩,就開始用朗讀的方式進行,一句一句念完,再用國字表現,「大概是這個因素,讓作曲家們在讀我的詩時,可以感受到某種無聲的音樂在流動」。
向陽說,詩如果跟歌結合在一起,應該可以更接近一般大眾,詩是沒有聲音的歌,歌是有聲音的詩,兩者像是鳥兒的一對翅膀。
路寒袖指出,寫詩的人都有一個創傷,就是自己的作品好像很少人讀,若細問,對方會回答因為「看不懂」,他認為作品讓人看不懂,最大的責任在作者身上,讓人讀懂詩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詩跟音樂結合。
路寒袖說,文字是無聲、黑白、靜態的,他常在思考如何透過跨界,讓文字變成有聲、彩色、動態的,這次的音樂會及展覽,讓人看到文字的無限可能,詩是歌的骨肉,歌是詩的靈魂,期盼更多人透過這次的活動,認識詩歌及文字的美好。
4場音樂會演出,精選向陽與路寒袖18首詩作,分別由蕭泰然、賴德和、石青如、黃俊達等多位作曲家譜曲,曲目橫跨藝術歌曲、合唱作品與流行歌曲,演出陣容由女高音羅明芳、男中音廖宇盟與鋼琴家張絜宇共同呈現,並由指揮洪晴瀠領軍拉縴人青年合唱團擔綱演出,並由兩位詩人親自導聆,攜手詮釋詩與音樂交織出的動人篇章。
音樂會首場9月1日晚間7時,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部2樓多功能廳舉行;第2場9月6日晚間7時30分,在臺北生技園區多功能廳登場;第3場10月23日在中原大學風雅頌音樂中心「前瞻光影沉浸式教學場域」,透過科技與藝術開啟多感官體驗,沉浸於影像、聲音與詩意交織的空間;第4場11月15日下午在紀州庵文學森林登場。
除音樂會,詩作視覺藝術特展即起至9月30日,於臺北生技園區多功能廳前廳展出,以設計、圖像、文字裝置,將詩句轉化為可見的藝術語言,使觀眾不僅「聽見」詩,也能「看見」詩的意象與深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