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備孕壓力!「3大備孕難題」讓人想放棄 這階段阻力大

NOW健康

更新於 08月31日17:21 • 發布於 09月04日01:00 • 編輯部 整理報導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許多接受人工生殖的夫妻半途而廢,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最新調查報告發現3大原因,分別是「自行施打排卵針及副作用不適」、「取卵數量少於他人」、「胚胎無法順利培養與植入」。專家表示,人工生殖療程需仰賴醫病合作,才能順利「尋寶」,備孕夫妻務必主動尋求醫師協助。

百位備孕夫妻調查報告 歸納「3大備孕難題」讓人想放棄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針對154對備孕夫妻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在不同療程階段面臨的挑戰,以及實際尋求醫療協助的情況。結果顯示 ,逾半數女性認為「自己是療程的主要承擔者,旁人難以理解當事人情緒與壓力」,7成女性自覺「療程副作用難以被他人體會」,感到孤立無援。

這份百位備孕夫妻調查報告歸納出備孕夫妻們在不同治療階段最容易讓人想放棄的「3大備孕難題」,並提出解方。

難題1:排卵刺激治療身心壓力沉重,逾9成難克服自行打排卵針、副作用不適

在排卵刺激階段,45%受訪者因需自行打排卵針而承受壓力,另有45%擔心排卵藥與針劑引來親友關切,影響生活;36%則因副作用嚴重而萌生放棄念頭。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建議,患者在療程前應與醫師討論適合且舒適的治療方式,若過程中感到不適,不要苦撐,應即時反映並調整藥物,避免忍耐,透過醫病合作提升療程順利度。

難題2:取卵數不如人就沒機會?近5成因比較心理想放棄

到了取卵階段,近9成備孕夫妻曾產生放棄的想法,3成未尋求醫護團隊協助。近5成備孕夫妻因取卵數比其他人少,擔心成功機率低而想放棄。

林口長庚醫院生殖中心主任級醫師吳憲銘教授表示,每個人體質與難孕原因不同,不應比較,重點應該在於「品質比數量更關鍵」、「卵多不等於品質好,過多反而增加變數 」。根據研究顯示,取卵數在15顆以內與活產率呈正相關,能產出試管嬰兒所需的2顆以上「好」囊胚 。

難題3:胚胎無法順利培養植入,令6成備孕夫妻心碎想退場

林口長庚醫院生殖中心主任級醫師吳憲銘表示,受精卵至第5天發育成囊胚,胚胎師會根據囊胚發育質量進行分級。雖然囊胚等級的高低與懷孕率呈正相關,但即使非最高等級囊胚仍有受孕機會 ,應與醫療團隊評估後續選擇。

調查發現排卵刺激階段 是備孕夫妻最容易想放棄的時期

調查指出,排卵刺激階段是備孕夫妻最容易想放棄的時期。黃貞瑜表示,目前排卵刺激治療以注射型性腺刺激素為主流(排卵針),除了有高純度尿液萃取製劑,還有透過倉鼠細胞基因工程合成的製劑,以及最新的人體細胞株基因工程合成製劑 ,大幅提升排卵成功率,並降低副作用,提供較舒適的療程體驗。

為了減輕不孕治療的經濟負擔,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現行不孕夫妻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再次申請最高補助6萬元,未來擬改為再次申請,同樣補助10萬元,最快年底公布上路。

最後。魏璽倫也表示,將進一步優化補助方案,原則為鼓勵提早生育、支持生育第2及第3胎,及提高再次嘗試的補助金額,將針對較年輕申請、再次申請,以及同次療程再次取卵者,提供更多的獎勵與補助,此外,第1次自然產的婦女,想要生第2胎也可以申請不孕症治療補助方案。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10/4講座》高血壓不只是數字! 多重併發風險一次管理
▸健保30有成! 石崇良:從治病到健康、永續與健康平權

NOW健康:FBIGThreadsYT官方LINE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2

咳嗽以為是小感冒!醫:逾7成確診已癌症末期 示警「5大異常」快就醫

三立新聞網
03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4

偏方不可信!老翁吃左手香 釀神經中毒!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

自由電子報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