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習近平的反腐是一種政治清洗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近《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關於習近平為何發起“大清洗”的報道,引述了海外中國異見學者吳國光的看法,說習像斯大林和毛澤東那樣,因治理失敗,所以要不斷在黨內進行政治清洗。針對這個觀點,在一檔播客節目中,幾個講者並不認同,認為習只是在經濟上反腐,不像斯、毛是出於政治原因搞大清洗。他們也不贊同習的反腐是一種政治清洗的說法。我雖然也不完全認同吳的觀點,但認為可以把習的反腐看作一種政治清洗。
要理解習的反腐是否一種政治清洗,首先需對“政治清洗”加以界定。一般而言,政治清洗是指執政者或權力核心集團,借助國家機器或黨內工具,把現實或潛在的政治對手從權力體系中排除乃至摧毀的過程。它往往具有幾個特征:目的在於排除異己、重塑權力格局;手段多樣,既可能是直接的暴力鎮壓,甚至是肉體消滅,也可能是制度化、合法化的程序;對象則通常是被視為威脅統治的群體或個人。
在習的時代,一切皆政治
從歷史比較看,政治清洗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直接的政治原因而展開的清洗,即面對明確的政敵或挑戰者而進行的“生死鬥爭式”整肅;另一類是為實現某種更長期的政治目的而展開的清洗,即沒有明顯的當下政敵,卻通過類似清洗手段來重構權力秩序、延長統治。斯大林的大肅反、毛澤東的文革屬於前者;習近平的反腐,則更接近後者。
之所以說習的反腐屬於第二類政治清洗,原因首先在於,在習時代,“一切皆政治”。在他的治理邏輯中,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政府行政,乃至反腐敗,都是政治問題,必須從政治的角度來考量和處理。反腐也不僅僅是清理貪腐行為的紀律行動,而是服務於整個統治秩序再造的政治工程。
在前述節目的討論中,有講者認為,習是個理想主義者,容不得黨內有雜質,要黨內官員純潔化。假如這個觀察是正確的,那麼他強調黨內純潔,目的並非出於道德潔癖,而是為了讓黨對中國的統治更穩固和長久,而這個目的又是建立在另一個假定上的,即中共是一個無私和先進的政黨,其黨員沒有私心和自我利益,黨的使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讓人民過上幸福富裕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黨在中國的長期統治。而官員腐敗則會敗壞黨的形象,和人民對黨的信任,進而沖擊黨的統治,因為腐敗說明官員有私心和自我利益,不能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就意味著黨不再純潔,不是先進政黨,黨就沒有資格在中國實行統治,更不用說長期統治。從這個角度講,反腐是習重建黨的純潔性與執政正當性的關鍵手段。
送禮、吃請、裙帶人事都成了紅線
習為此設計了一整套嚴苛的反腐制度,把以往在中國熟人社會裡被視為“人情往來”的許多行為納入違紀範圍。送禮、吃請、裙帶人事等都成了“紅線”,導致反腐不能停止,官員落馬現象持續發生。習借助反腐的這種常態化、持續化,不斷淘汰不合格分子,維持黨在他定義下的純潔。
另外,在這套反腐機制中,習也將他的個人權力和地位同黨的純潔化和穩固統治直接掛鉤,密切綁定。因為他認為,只有在他的領導下,通過持續不斷的反腐才能實現黨的純潔,讓黨統治穩固和長久。這就暗含著一個邏輯結論,即要純潔化黨的統治,就必須由他來領導全黨。換言之,只有習的地位穩固,在位的時間長,黨對中國的統治才穩固,時間長。
對誰“不忠誠、不老實”?
在許多落馬官員的通報中,人們看到了其中的邏輯關系。官方對被查處官員的通報,往往有“政治不忠誠、對黨不老實”的指控。這個指控落實到現實層面,就是指的對習“不忠誠、不老實”。當然,這並不是說這些官員敢去挑戰習近平,而是他們在落實習的“純潔化”要求時陽奉陰違、執行不力,是在這方面不老實、不忠誠。而只要官員放棄了純潔化的制度要求,腐敗也就侵入他們的思想,其後果,是大面積腐敗的不斷湧現,從而會動搖習的權威和統治根基,故要實現黨的長久統治,前提是確保習的統治穩固和長久。
可見,作為一項工程的習的反腐,無論從動機和實際效果看,都不是“純粹的反腐”,而帶有政治清洗的特質,但確實不能把它等同斯大林和毛澤東式的政治清洗,它不存在明確的對手或敵人,不是那種“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相反,通過制度化、常態化的反腐手段,逐漸形成一種“清洗效果”。這種效果體現為“廣覆蓋、強約束、重忠誠”,即反腐涉及幾乎所有層級的官員,清洗對象不是單一派系,凡是對“純潔化”執行不力的官員,包括其親信,都在清洗之列;清洗也不是在政治上要批倒批臭,而是借助紀律條文、巡視制度等反腐機制,把日常官場生態納入全面管控之中,對所有官員進行一種強約束。這導致反腐的最終指向,並非是某位官員真的存在腐敗行為(當然有是一定要查辦的),而在於是否真心擁護習的領導,是否嚴格遵守習所推行的純潔化黨員的制度。
換言之,純潔化、忠誠化、統治穩固化,是習持續不斷地推進反腐的宏觀政治目標。它的驅動力並非來源於現實政治中有人直接反對其政策路線或領導地位,而是為確保黨的統治更加穩固更加長久,並將這種情況直接與他個人的領導及權力捆綁在一起。中共官方文件在談及反腐的意義和目的時,從未掩飾這一點。
總之,習的反腐在實際效果上,已經演化為一種政治清洗:清除的不只是腐敗行為,更是那些在純潔化標准下“不忠誠、不老實”的群體;塑造的不只是紀律約束,更是一種“人人自危、惟有忠誠方能免禍”的政治氛圍。這便是問題的答案:反腐敗它在邏輯和效果上,早已超越了反腐敗本身,成為一種在“純潔化”目標下,以忠誠和服從為核心標准的權力整肅。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志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