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是債、敗也是債 中國房企恆大摘牌下市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恆大集團」週一(8月25日)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下市,結束該公司在港股的16年上市之路。根據香港交易所本月12日公告,因恆大過了18個月停牌期仍未能恢復交易,港交所上市委員會決議取消恆大的上市地位,並於25日正式除牌。
回顧恆大過去發展,2009年11月在香港風光上市,以90億美元的市值,創下當時中國民營房產開發商在香港上市的最高紀錄。
港股上市8年後,恆大市值一度飆升至510億美元,但近年來因債務危機跌到2.82億美元;股價也從巔峰時期的每股31.39港元,到19個月前最後一次交易時,已跌至每股0.163港元。
中國房地產行業如今處於流動性緊縮和需求不足的困境,恆大恐怕不會是最後一個在港股下市的中國房產企業。兩週前,香港高等法院下令中國物流業者與地產開發商「華南城」清盤。自2021年以來,香港法院已經對包括恆大在內的至少6家中國房企發出清盤令。
恆大最初靠著大量舉債投入房地產開發,其債務總額約為3000億美元。但中國政府在2020年為了控制房市過熱和防範金融風險,收緊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讓恆大的債務問題開始顯現,引爆中國房企債務危機,而恆大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路透社引述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的經濟學家Gary Ng分析,稱下市「很大程度上只是象徵性」,但仍標誌著中國房地產行業黃金時代的結束。
中國房地產活動曾貢獻中國GDP大約四分之一,過去幾年來北京曾嘗試重振房地產業,但香港奧陸資本首席投資官蔡金強表示:「當人們口袋空空時,很難重振消費需求和情緒。」
與此同時,恆大創辦人許家印自2023年被拘留至今,該公司清算人正在與他進行訴訟,要求凍結他和前配偶的海外資產,並追回支付給他和其他前高層的60億美元股息和薪資。
恆大律師估計恆大債務清算過程將耗時長達10年,且債權人能夠追回的資金比例將會非常低。路透社週一報導指出,債權人提出的索賠總額高達450億美元;恆大的清算人上週則稱已透過出售離岸資產,回收約2.55億美元。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