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腹瀉怎麼辦?習慣了沒關係?醫指常見原因,早檢查有助預防腸癌。

今健康

發布於 01月08日19:11

腹瀉情況偶爾會出現,不過有些人一拉就是好幾日,甚至好幾個月、好幾年、漸漸習慣。然而,這是正常的嗎?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醫療長暨胃腸內科曾國枝醫師指出原因,也提醒出現警訊盡早檢查。

急性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過一周、合併症狀早檢查。

正常排便&急/慢性腹瀉:
一般情況下,糞便會是長條狀、光滑或有些許裂痕。曾國枝醫師表示,若是一天當中有三次是黏糊狀或液態狀,即可稱為腹瀉,兩周內為急性腹瀉,若達四周則為慢性腹瀉。

急性腹瀉的常見原因:
急性腹瀉的成因,除了大家較熟知的細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也包括如腺病毒、輪狀病毒等病毒感染,常見在季節交替時發生。刺激性飲食或對於腸道相對刺激的飲食,即便不是病菌感染也可能造成腹瀉,例如麻辣鍋、乳糖不耐症。而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壓力因素也會影響到腸道造成腹瀉。當然,推斷壓力因素之前還是得先經由醫師專業診斷。

超過一周不可大意:
曾國枝醫師表示,一般急性腹瀉通常在3-5天、慢至7天便會好轉。嚴重的腹瀉,也可能引起發燒、嘔吐、血壓低、血便等情況。若是超過或出現其他合併症狀早檢查,以免病情惡化或有其他潛在風險。急性腹瀉持續,將可能出現脫水、電解質失衡、免疫功能下降、腎功能下降等問題,腎功能原本就不好的人,更可能直接進入到洗腎。影響全身健康,或危害生命安全。

#曾國枝 #大林慈濟醫院 #腹瀉 #拉肚子 #腸癌 #腸躁症

常常腹瀉習慣了,沒關係?
醫指4可能,早檢查防腸癌。

若是腹瀉不知不覺已經成了日常,別真的認為「已經習慣了,沒關係。」曾國枝醫師表示,前述提到急性腹瀉的原因,一般而言不會超過到一個月之久,超過一個月通常是有腸道功能的問題存在。

最常見原因之一:腸躁症
曾國枝醫師說明,腸躁症是慢性腹瀉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和體質有關,除了排便型態改變、腹瀉,也常會伴隨腹脹、腹痛等不適,若達三個月便符合標準。細問之下,通常患者時常會有容易緊張、焦慮、生活壓力龐大等情況。

腸癌和腸躁症很像:
民眾最擔心的腸癌,症狀也和腸躁症非常相似。腸癌也會出現排便型態改變,可能以便秘或腹瀉交替呈現,時間也常一久就過三個月甚至更久。其他不明顯症狀則可如不明體重減輕,裡急後重、頭暈、疲倦等貧血症狀甚或血便。

也可能胰臟出問題?腸道發炎?
慢性腹瀉也可再往慢性胰臟炎,或是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等發炎性腸道疾病等方向進行檢查,這些也多會造成慢性腹瀉。若檢查確認皆無礙,便可較放心的往腸躁症方向嘗試治療。

為避免誤判,還是建議檢查:
為避免將腸癌誤認為腸躁症或其他問題,除了提醒民眾發現腹瀉太久應早點檢查,醫師也表示,即便病人的症狀推斷可能為腸躁症,也還是會再建議做更進一步的檢查確認,包括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兩項腸癌檢查,以排除腸癌這最嚴重的風險。

#曾國枝 #大林慈濟醫院 #腹瀉 #拉肚子 #腸癌 #腸躁症

腹瀉期間注意飲食營養均衡,
後續還是得定期檢查防腸癌。

腹瀉期間怎麼吃?
腹瀉多會忌口,只吃粥或白吐司等等,曾國枝醫師則表示,其實飲食可照舊,不過要以清淡為原則,除了多喝水之外,蔬果、澱粉、蛋白質等都還是建議要吃,要避免的是太油、太鹹、太甜、太辣、重口味等。原因在於還是得維持營養均衡,以利身體健康運作,該避免的是對身體帶來負擔的食物。

還是要避免腸癌悄悄出沒:
曾國枝醫師提醒,腹瀉雖然一般而言是小問題,但不論是急性或慢性還是都得為自己的健康把關。急性腹瀉時間太久或出現異常症狀盡早檢查,慢性腹瀉檢查出原因後,若無腸癌,後續還是一樣建議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以確保腸癌沒有悄悄出沒。養成良好習慣,更有助減緩腹瀉症狀,也助身體健康。

#曾國枝 #大林慈濟醫院 #腹瀉 #拉肚子 #腸癌 #腸躁症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有吃菜還是便祕?糞便軟黏?醫解常見3問題,不是光吃菜就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健康指南:防癌行動GO

建立正確的觀念,了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小便的瞬間「碰」一聲…他的膀胱竟破裂了 手術見已嚴重纖維化!醫揭行為原因

鏡週刊
02

男子長期飲酒 小便突感腹部劇痛竟是膀胱破了

中央通訊社
03

70歲男回春「細胞年齡僅55歲」 7習慣幫大忙!

中天電視台
04

35歲女胃痛拖半年才就醫!醫一看搖頭:全都擴散了

中天電視台
05

薑還是老的辣!62歲媽媽快速瘦下18公斤 「只靠5招」驚掉網友下巴

中天電視台
06

「臉上3條紋路」恐是心臟病警訊!耳垂出現皺摺注意 1圖自測風險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