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稅20%》對藥品供應有何影響?藥師轟制度失靈:台灣恐陷用藥黑洞
美國川普政府1日宣布,自8月7日起將對台灣進口商品課徵20%暫時性關稅,雖然目前涉及的項目尚未包括藥品與醫材,但藥界已高度關注其對台灣藥品供應鏈的潛在衝擊。
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接受《信傳媒》電訪時直言,這波變局應是政府正視台灣藥品供應體質、制度漏洞的警鐘,但目前衛福部與食藥署仍「反應遲緩、毫無預防意識」。
醫師姜冠宇也警告,美國大藥廠若因關稅調整而重新布局全球供應鏈,可能選擇調漲全球售價,最終導致市場價格上升,台灣也無法置身事外。
延伸閱讀:美關稅恐衝擊藥品》邱泰源一句話引藍綠委批「太樂觀」 藥價將波及健保預算
川普對台課32%關稅》美國擬對藥品徵稅…藥師籲政府:盤點庫存、勿讓輸液事件重演
「紙上藥證」掩蓋真相,藥界批政府忽視潛藏風險
根據食藥署署長姜至剛說法,截至今年3月,全台有效藥品許可證達1萬1454張,國產許可證佔72.6%。然而沈采穎批,「這僅是紙面數字,許多藥廠雖有藥證,早已不生產。事實上,台灣處方藥市場中,進口藥品佔比超過6成,反映本土製藥能力仍不足。」
她也指出,自己早在2年前便建議政府盤點「同成分藥證少於5張」、或「僅3家仍有生產」的高風險藥品,但至今未見實質數據,也無任何遲補或罰則,變成「庫存只剩不到半年才通報」的虛設制度。
缺藥平台治標不治本,總在「出事後」才補破網
衛福部雖強調建立缺藥平台與應變能力,沈采穎卻認為缺藥機制尚不足以解決、緩解,更遑論預防缺藥問題。她指出,台灣曾因生理食鹽水、胰島素斷貨等事件造成醫療中斷,但政府卻總在危機發生後才急著補救。
「衛福部邱部長,2年過去,有任何真正做到『預防』嗎?」沈采穎也提到,拜耳原廠的Aspirin即將退出市場,也未見提前替代方案。
沈采穎指出,多數藥品並非台灣本土完整製造,而是全球製程分散完成。一旦美國向藥品加課關稅,整體成本可能上升,屆時台灣健保制度難以承受。沈采穎補充,根據荷蘭國際集團(ING)經濟學家Diederik Stadig的估計,對於更複雜的學名抗癌藥物而言,6個月用量的藥物價格可能上漲多達1萬美元,若成本轉嫁廠商承受不起,恐直接退出市場。
沈采穎提3大改革方案,盼強化本土製藥韌性
衛福部與健保署已因應可能衝擊,啟動4項機制,包括強化缺藥預警、鼓勵多國原料來源、加速藥品許可申請、與藥價彈性調整等。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強調,對罕病、抗癌藥等重要品項業者將啟動優先審查並要求備貨;健保署則修正條例,允許某些國產新藥或首兩張取得學名藥可按原廠價支付,另採用本地原料可加價10%。
不過沈采穎認為,這些措施仍在「補破網」階段,缺乏主動防禦、供應鏈長期管理與廠商協調策略。
學名藥協會也示警,國內產業須提升供應韌性,即便現階段藥品未被課稅,未來美國政策仍可能涵蓋藥品與醫療器材,方案執行有助強化國產競爭力,並建議政府可透過扶植國產學名藥、減免部份關稅談判籌碼等策略,提升本土自給率。
沈采穎則建議政府必做3事:
1. 建立風險盤點與學名藥風險清單
建立台灣市占率最大的學名藥與原廠藥清單,尤其關鍵抗癌藥與抗生素,標示來源國與庫存緩衝期。如來源單一、庫存不足半年,必須即時通報並啟用備援調配機制。
2. 政府介入原料統一採購,降低採購成本
類比麻黃素或三級管制藥物統一採購模式,政府可集中議價、集中採購原料,並分配給各藥廠。此舉可降低成本、減少風險,亦為建立備援系統基石。
3. 擴大備援庫存與給予補貼機制
政府應設置備援庫存制度或第二層基金,如對特定高風險藥品提供補貼,設置產線儲備、原料緊急調撥。健保署應允許廠商因應成本提出價格調整申請,維持市場穩定。
政策停滯、產業微利,藥品供應已成國安等級議題
問到這波國際變局是否有可能成為轉機?
沈采穎持悲觀看法,表示雖然台灣部分學名藥已外銷出口,但整條製程尚未本地完整建置,即使國際情勢構成潛在機會,本土藥廠因健保長期低價壓力導致研發不足、利潤微薄,若再碰上匯率上升,不見得能夠轉型成功,「而且還牽扯到新台幣兌美金的匯率問題,所以真的會變為轉機?還需看整體的世界的經濟走向。」
她批衛福部至今從缺藥、缺藥警示到人事問題都毫無有效作為,「現在只能靠全民自求多福,盼自己不要生病」。
國民黨立委廖偉翔曾在立法院指出,政府應儘速研擬國家用藥安全政策,建立原料來源多元化與本土生產補貼制度;並要求提前盤查台灣使用頻率高、替代性低的關鍵藥品與原料供應狀態,不能等到缺藥才慌,並呼籲健保署與食藥署共同成立專案小組,以政策行動支持供應鏈韌性。
這場關稅風暴對醫藥產業的考驗,不僅是供應鏈問題,更突顯制度改革缺口。沈采穎及政界、醫藥界紛紛警告,美國對藥品課稅未來可能波及全球供應鏈架構,若不儘速建構盤點機制、擴散供應來源、扶植國產研發、建立價格調整機制,台灣恐面臨3-6個月的「用藥黑洞」。
社會必須正視藥品供應不只是醫療資源,也是國安議題,政府部門是否能從危機中轉機,展現真正執行力,將在未來幾個月浮出檯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