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台灣50歲以上每4人有1人曾嚴重骨折,您正面臨骨鬆危險? 醫籲:及早做3件事預防

每日健康

發布於 10月21日04:18

潮健康/林昱彣

台灣50歲以上每4人有1人曾嚴重骨折! 「骨鬆」正侵蝕您的骨本?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中老年族群對於素有「無聲殺手」稱號的骨質疏鬆症,須格外留意與提防。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台灣神經脊椎外科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志隆醫師受訪指出,50歲以上國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約585萬人)曾發生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多年後恐將成為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群。

人體內的骨骼細胞主要分為「造骨細胞」與「蝕骨細胞」,透過兩者協調作用,維持骨密度的動態平衡。林志隆醫師說明,年輕時因內分泌穩定,骨質流失與生成能達到良好平衡,流失多少便能補充回來。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蝕骨細胞的活性逐漸增強,造成骨質吸收速度加快,而造骨細胞的補充能力卻趕不上流失速度,導致骨質逐漸流失、骨密度下降,進而提高骨折風險。

若將人體骨骼比喻為「骨頭銀行」,約在30歲時是人體的骨密度巔峰,可以想像成在銀行存入最多的錢。30-40歲之後便開始「動用老本」-年輕時存的錢雖然多,倘若年老時骨質迅速流失或發生骨鬆性骨折,銀行便有如「破產」一般;若未及時止損,骨密度恐在一夕之間付諸東流。

駝背、身高變矮是警訊! 醫揭骨鬆高危險8大族群

骨質疏鬆症被稱為「無聲殺手」,初期多半無明顯症狀,常常等到體態改變才被發現,如變矮(相較原本身高矮4公分以上)、明顯駝背,或當因姿勢改變而導致下背痛時,通常代表已有顯著的骨質流失,建議立即就醫檢查。林志隆醫師說明,年齡是引發骨質疏鬆症的重要導因,尤其更年期婦女(台灣女性平均停經年齡約50歲)因體內缺乏荷爾蒙保護,骨質流失速度相對較快、進而提高髖部骨折及其他相關併發症的風險。

另外,65歲以上長者、體重過輕者(BMI小於18.5)、具骨鬆家族史、輕微跌倒即發生骨折者、慢性病患者(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肝病、腎病等)、以及服用特定藥物(如類固醇、胰島素),或具有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酗酒、不運動、不曬太陽等,都可能是骨鬆的高危險因子。

若骨質疏鬆症病況進展至末期,僅是輕微的碰撞或跌倒就可能引發骨折,「例如跌倒時手腕先著地,容易造成手腕骨折或上臂骨折,臀部著地則可能導致髖部骨折。而最常見的骨折部位則是『脊椎』,常會發生壓迫性骨折!」脊椎壓迫性骨折除了會造成嚴重背痛,還會導致身高變矮及駝背。另外,髖部骨折一旦發生,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與活動功能,且伴隨較高的死亡率。值得一提的是,曾發生骨折的患者,其中約有45%會再次骨折,意即「二次骨折」的風險將會提高,後續骨折風險管理不可輕忽。

DXA檢測揪出骨質疏鬆症 2類藥物幫助骨密度「開源節流」

針對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以世衛組織(WHO)建議與台灣健保給付規範,均將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視為檢測骨質密度的基本準則。由於DXA雙能量X光吸收儀是透過X光的能量進行檢測,輻射暴露劑量僅約為一般X光片的十分之一,對於測量3個最容易骨折的部位:腰椎、髖骨及手腕,具有相當高的精準度。林志隆醫師說明,DXA檢測結果會以骨密度「T值」表示:若T值在-1(含)以上屬正常範圍;介於-1至-2.5稱為「骨質流失」;若T值小於等於-2.5,即定義為「骨質疏鬆症」。

若經DXA檢測發現骨質疏鬆症,則應盡早安排藥物治療。除了補充鈣與維他命D,目前的骨鬆藥物主要分為2類,第一類是「抗骨流失」藥物,主要作用是抑制蝕骨細胞,減少骨質流失,如同幫助骨頭銀行「節流」;第二類是「促骨生長」藥物,旨在刺激造骨細胞增加骨骼生成,如同幫助骨頭銀行「開源」。

在今(2025)年3月1日前,健保對於抗骨流失藥物的給付限制較多,通常需已有一處脊椎或大腿骨折,且T值小於等於-2.5才符合給付條件;若T值介於-1至-2.5,則需有2個部位以上的骨折(脊椎或大腿骨折)才能使用健保藥物。林志隆醫師解釋,在舊有的規範下,許多未曾骨折的病患無法獲得給付進行「初級骨折預防」;即使有骨折狀況,若非脊椎或大腿骨折,也無法符合資格。

骨鬆藥物健保給付擴大 這2部位骨折有望達成「初級骨折預防」

好消息是,自今年3月1日起,健保給付範圍大幅擴大,只要骨密度符合骨質疏鬆症診斷(T值≦-2.5),且合併有特定慢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特定藥物(如類固醇、糖尿病病友使用胰島素)等風險因子,可獲得給付使用抗骨流失藥物。對於已骨折病患,也不再侷限於脊椎或大腿骨折,手腕骨折、上臂骨折等部位的骨折次數也能計入,讓病患能更早提早治療,預防骨鬆骨折的發生。

「3月1日後上路的健保新制嘉惠許多骨質疏鬆症病患,即使尚未骨折的高風險族群也能受到照顧!」林志隆醫師表示,曾遇過許多骨質疏鬆症相當嚴重的病患,往往因不舒服就診,才發現脊椎骨折,需接受手術治療。臨床觀察發現,骨鬆患者於手術前接受抗骨鬆藥物治療,其骨頭癒合的速度和比例顯著提升。隨著健保此次的放寬,骨鬆患者將更有機會按順序提早治療骨鬆,幫助提升手術成效。

骨鬆是「可以治療的疾病」 除關注三高也要提防一低一少,骨密度低肌肉少的骨鬆肌少症

談到骨鬆預防,林志隆醫師解釋,許多人存有錯誤觀念,認為年長者不需攝取太多蛋白質或不宜重訓。事實上蛋白質是肌肉不可或缺的,正確且適當的負重訓練有助於維持骨密度與肌肉量,建議長者可循序漸進採取負重訓練及注意營養攝取,避免骨鬆的同時也可防範「肌少症」。

「若將骨頭比喻為蓋房子所需的鋼筋,肌肉就如同水泥,強壯的肌肉能保護骨頭,強壯的骨頭也能防止肌肉受傷!」林志隆醫師強調,運動需搭配正確的飲食習慣,尤其骨鬆患者應特別重視鈣質與蛋白質的攝取,前者有助於骨骼健康,後者則能有助於增加肌肉量。

最後,林志隆醫師呼籲大眾,骨質疏鬆症是「可以治療的疾病」,上了年紀後除了需要注意「三高」,關注「一低」(骨密度低)、「一少」(骨鬆肌少症)的發生也至關重要。「台灣的骨質疏鬆症防治也得從『保密防跌』開始做起,而非骨折後才行動。尤其超高齡世代即將來臨,趁年輕時『存骨本』可說是必要之舉!」

延伸閱讀:

每7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 國健署曝:「這類人」骨折風險增2倍

不再被蒙在「骨」裡! 健保擴大給付骨鬆藥物,3大高風險群有望受惠

延伸閱讀
腸道微生態失調恐影響大腦!便秘是帕金森早期警訊?醫揭「這些食物」助改善
熬夜不只影響免疫力!中醫曝「這段時間」最易傷肝膽 還會導致體味加重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