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反覆發作?中醫:止痛藥無法根治...34歲女靠針灸調理找回健康
一名34歲的林小姐長期受偏頭痛困擾,尤其是右側頭部,一旦發作就像重錘敲擊,持續約4小時,疼痛指數高達7至8分(滿分10分)。
林小姐同時會感到眼壓上升、畏光、怕吵,甚至噁心反胃,只能在暗且安靜的房間裡睡覺休息才能稍微緩解。雖然西醫檢查顯示腦部無異常,服用止痛藥也能暫時止痛,但偏頭痛卻依舊反覆發作,嚴重影響她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為何會偏頭痛?中醫如何治療改善?
林小姐的主治醫師、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中醫師發現,林小姐雖不菸不酒,但生活作息不佳,經常熬夜,飲水量及蔬菜攝取不足;再加上長時間久坐、工作壓力大,導致烏龜頸、駝背及肩頸僵硬。
他表示,透過針灸放鬆肩頸與對應穴位,搭配體質調理的中藥,並教導正確坐姿、規律作息、充足飲水與適度紓壓,林小姐的偏頭痛發作頻率明顯下降,肩頸也大大舒緩,重新找回健康自主權。
偏頭痛常見族群與誘因
周大翔指出,偏頭痛是一種良性且週期性的頭痛,與神經、血管及化學物質的互動有關。「女性患者明顯多於男性,常從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就開始出現,且與家族病史高度相關。」
他解釋,女性在月經期間特別容易誘發偏頭痛,其他常見誘因還包括強光、噪音、壓力、飢餓、荷爾蒙波動、缺乏睡眠、飲酒及使用荷爾蒙藥物。通常患者在睡眠後症狀會緩解。
如何診斷偏頭痛?
「不是所有單側頭痛都叫偏頭痛。」周大翔提醒,醫學上的偏頭痛為反覆發生的頭痛,一次發作4-72小時,並且沒有其他原因,同時符合下列至少2項症狀:
1. 單側頭痛
2. 搏動性疼痛
3. 活動會使疼痛加劇
4. 中度至嚴重疼痛
並伴隨以下至少一項:
1. 噁心或嘔吐
2. 畏光或畏聲
不過,他也強調,若出現以下狀況,應立即先至西醫檢查,以排除危險疾病:
1. 突然且劇烈的頭痛,為人生中最痛的一次
2. 嘔吐先於頭痛
3. 發燒合併頭痛
4. 急性惡化或彎腰、咳嗽、搬重物誘發
5. 夜間痛到干擾睡眠
6. 意識改變
7. 55歲以後才首次出現頭痛
這些都可能暗示更嚴重的病因,必須把握黃金診斷時期。
中醫治療思路:疏通氣血、放鬆肩頸
現代人普遍長時間久坐、姿勢不良,容易造成聳肩、圓肩與肩頸僵硬,血液循環受阻,氣血無法順利上達腦部或回流,進而引發偏頭痛。周大翔表示,中醫治療的關鍵在於針灸放鬆肩頸,打通氣血循環。
臨床上常用的穴位包括:
1. 百會:兩耳尖向上延伸,與頭部正中線交會處
2. 風池:後頸枕骨下,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交界凹陷處
3. 天柱:後髮際正中旁開1.3寸
4. 肩中俞: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周大翔強調,透過針灸刺激這些穴位,能有效舒緩肩頸僵硬,改善血液循環,減少偏頭痛發作。
偏頭痛的中醫辨證分型
中醫治療強調因人而異,必須由醫師辨證論治,針對不同體質選擇藥方。周大翔舉3種常見證型:
1. 痰濕熱型
族群:代謝性疾病患者,嗜吃重鹹、炸辣甜食,愛喝酒或水果多、三餐不定時
症狀:體味重、口臭、便祕、怕熱、口乾喜冷飲,體格偏胖或偏瘦
常用方劑:甘露消毒飲、溫膽湯、溫清飲加減
2. 氣血虛型
族群:常熬夜、過勞、年紀稍長者
症狀:面色偏黃、易疲倦、頭暈、食慾差、月經量少
常用方劑:四君子湯、歸脾湯、聖愈湯加減
3. 肝鬱氣滯型
族群:缺乏運動、情緒易怒或焦慮、生活不順者
症狀:緊張影響食慾、情緒不穩、月經失調
常用方劑:加味逍遙散、柴胡桂枝湯加減
周大翔提醒,患者切勿自行購藥,避免因誤用藥物導致治療方向錯誤甚至傷身。
日常保養與生活衛教
除了針灸與中藥治療,生活習慣的調整也是改善偏頭痛的重要一環。周大翔提出以下建議:
1. 規律作息:固定睡眠時間,白班族建議午夜12點前入睡,以利補養氣血
2. 三餐定時:避免空腹或激烈節食,防止偏頭痛誘發
3. 均衡飲食:多吃蔬菜,少吃水果,並避免炸辣烤甜食與酒精
4. 充足水分:每日攝取量約為體重 × 30mL,幫助血液循環
5. 適度運動與紓壓:規律運動可促進血流,聽音樂、冥想則能平衡自律神經
6. 女性保健:維持月經規律,減少荷爾蒙劇烈波動;非必要避免使用荷爾蒙藥物
7. 環境調整:避免強烈光線與噪音,使用電腦或手機時調暗螢幕,控制音量
8. 肩頸保養:泡澡、熱水沖肩頸可放鬆肌肉,外出注意保暖,避免肩頸受寒
偏頭痛雖屬良性疾病,但反覆發作卻足以影響生活品質。透過中醫辨證治療與針灸,配合生活習慣調整,許多患者能有效降低發作頻率。「正如林小姐的經驗,當肩頸放鬆、氣血順暢,頭痛不再成為日常夢魘,健康與生活也得以重回正軌。」
周大翔提醒,頭痛雖常見,但並非所有頭痛都是偏頭痛,若症狀異常或劇烈,務必及早就醫排除危險病因,再配合中醫治療,才能真正改善問題、重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