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圖表】大罷免二階查對結果一覽:24位藍委+高虹安罷免案成立,首波投票日為7月26日
經過40天的查對,各地選委會將結果陳送至中央選舉委員會,今(20)日中選會召開委員會議審定全國罷免案二階連署結果,公布共有24件罷免案成立,全數為國民黨籍立委,另外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也宣告成立。
至於眾所矚目的投票日期,中選會宣布將於7月26日(星期六)進行。7月22日前會公告罷免投票人人數,7月16至25日將公辦電視罷免說明會。
二階連署查對結果一覽
下一步是什麼?動員投票還是冷處理?
台灣政治史上針對民選政治人物的罷免已有多起案例,對此的學術研究眾多,包含從選區特性、地方政治角度,以及回顧過去罷免案的投票行為。《選罷法》中載明,罷免案通過必須滿足兩項條件:同意票數大於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超過選舉人數25%,意即同意罷免方的「催票率」必須超過25%
催票率:得票數除以選舉人數,以選區選舉人數取代總投票數,避免得票率會因投票數量差異而無法看出實際政治消長的缺失。
回顧過去10年成功與失敗的議員、立委、市長罷免案,成功通過的三案中,有兩案的不同意票催票率極低,也就是被罷免者並無動員支持者出門投下不同意罷免。而失敗的五案中,則有兩案的不同意票多於同意票,僅有一案的不同意票低於5%。
在投票日到來的日子裡,罷免團體表示將會持續於街頭宣講,利用網路影音貼文、圖卡文宣與掃街,傳遞出門投下同意罷免的訊息。遭到罷免方,有的選擇低調、冷處理,消失於公眾討論之中,企圖躲避人民對其的監督與檢視,也有人選擇平凡舉辦政策說明會,或是利用廣告看板、紙本文宣、網路影音呼籲支持者投下不同意票。
在這次全國性的大罷免潮中,各地被罷免者與公民團體們,將會選擇何種策略,會因為選區特性、選民結構或是上次投票結果而有哪些差異嗎?連署熱絡能代表投票時的差距嗎?當初高票當選就代表罷免投票的安全嗎?未來關鍵評論網的「追蹤大罷免」專題,將為您一一分析!
更多關於「2025大罷免」的相關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多元觀點,從這開始!
核稿編輯:楊士範
顯示全部
留言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