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斷手恐慌症候群」讓你成為手機的人質?4大族群須注意成癮風險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8月29日08:18 • 發布於 08月29日08:18 • 出處/康健雜誌 文/梅緣緣 圖/Freepik
「斷手恐慌症候群」讓你成為手機的人質?4大族群須注意成癮風險

現代人對手機的依賴愈來愈深。相較於被探討多年的青少年手機成癮問題,成年人更難察覺自己已深陷其中。哪些族群更容易跟手機「攬牢牢」?

在這人手一機的時代,對很多人而言,只要手機一離身或失去網路連線,便會出現強烈焦慮感,甚至感到「寸步難行」。這種現象又稱「斷手恐懼症候群(Nomophobia)」,意指人在與手機分離後,引發的一連串焦慮與恐慌反應。

雖然說到手機成癮,不少人腦中浮現青少年緊握手機滑不停的畫面,但成年人過度使用手機與網路的情況,其實也在逐年上升。

手機連網成指尖黑洞,讓個人時間、身心都「失控」?

隨科技進步,手機、平板與電腦已成為網路接入的主要工具。根據國發會《2019年手機族數位應用現況》調查,常見3類網路使用活動為:社群互動(96.5%)、娛樂內容(78.3%)與資訊搜尋(69.9%)。調查也指出,超過7成受訪者即便在看電視、與家人或朋友共餐時,仍會不自覺滑手機。

除了使用時間「失控」,心理健康也可能一起失控。根據數發部調查,網路成癮者普遍憂鬱感、無聊感與壓力指數均高於一般使用者,顯示過度依賴手機,不僅是行為問題,更可能影響整體身心健康。

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李昆樺點出,成人與青少年手機成癮的差異在於「錯失恐懼症(FOMO)」。青少年主要以玩遊戲為主,成人則是因手機可隨時隨地接收內容,不希望錯過任何資訊及動態。但手機帶來的錯失恐懼不只會影響睡眠、導致憂鬱,更可能加深孤獨感,形成因為孤單而想看他人的動態,但看了之後卻更覺孤單的循環。

這種看他人動態及發文的行為,追根究柢與焦慮有關。「這其實有點像是『強迫』的概念,」李昆樺說,一個人不斷透過手機「檢核」內容,雖可以降低自己的焦慮感,但也代表,等到檢核行為變成制約人的習慣後,一旦不看手機,就無法讓情緒冷靜下來。

5大原因作怪,讓人難不被手機綁架

2018年,由世界衛生組織統整公布的最新《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已將「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歸為精神疾病,並將網路成癮更聚焦在「網路及手機遊戲」成癮上。然而,在美國精神醫學會制定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卻僅將網路遊戲成癮(IGD)列為須進一步研究的狀態,尚未納入正式診斷中。

但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的手指和眼睛確實幾乎難以離開手機。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人之所以容易被手機「綁架」,往往與5個因素有關:

1. 大腦獎賞機制:社群媒體、遊戲、短影音等App藉由設計,誘發按讚、觀看的回饋,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讓人獲得愉悅感,強化不斷使用的慾望。

2. 心理需求與逃避情緒:錯失恐懼症讓人不斷查看動態,害怕錯過重要訊息;社群平台成為提供短暫逃避壓力與孤獨的出口。

3. 設計上的便利與誘惑:手機功能集中,使用門檻低,再加上各種推播通知,讓人更難放下手機。

4. 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當工作、學習乃至社交都仰賴手機,也讓「不滑手機」變得困難。

5. 個人特質與身心狀態:自制力較弱、容易分心或喜歡刺激的人,更容易手機成癮。

成人手機成癮難自覺!4類人成新興高風險族群

這些看似無害的滑動與點擊,影響的不只是個人的生理,也衝擊到個人的心理狀態,讓人一步步成為手機的人質。

擁抱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張誌閔指出,察覺成人手機成癮難度高,主因在於成年人社會角色多元。例如成年男性可能身兼員工、兒子、父親等角色,即便有手機成癮的問題,只要能維持原本的功能角色,過度使用手機也不容易被視為問題。

除非手機成癮導致角色失職,像是一名父親下班後回到家就一直滑手機,家務不協助,對家人也不理不睬,影響到家庭、婚姻和工作。除非個案自覺已造成心理上的困擾,手機成癮才比較容易被「揪」出來。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強調,手機成癮通常是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經「抽絲剝繭」後,發現的問題所在,並非個案諮商或看精神科的直接原因。個案會求診的原因多是出現失眠或睡眠障礙、焦慮或憂鬱、專注力下降導致工作表現受影響、伴侶或家人抱怨。

由於社會變遷腳步快速,除了傳統上認為下班後只想放鬆的藍、白領之外,近幾年以下4類人手機成癮的機率也有增加的趨勢:

1. 遠距及自由工作者:作息時間不穩定,連帶影響手機使用時間難控制。

2. 中高齡退休或空巢者:藉滑手機對抗孤獨感,易導致手機成癮或僅接受同溫層資訊。

3. 家庭照顧者:利用照顧空擋使用手機排解壓力,但易延長使用時間。

4. 知識型工作者:難以停止「追資訊」的習慣,從焦慮性學習變成癮。

王仁邦表示,手機成癮的成人患者,多半具有「不認為自己成癮」的認知。若須求診精神科,常常也會合併焦慮症、憂鬱症和ADHD等共病,治療上有難度。

因此,醫師、心理師及患者必須合作制定整合治療計劃,例如以「認知行為治療(CBT)」搭配「正念減壓療法」等,過程中也須花費較長時間調整使用手機的行為,才能順利治療手機成癮。

看更多》「腐腦重生:操縱與綁架,手機如何改造你我的大腦」專題報導:

健康資訊不漏接!加入【康健雜誌Line好友】

延伸閱讀:

南部人好慘?癌症死亡率、肥胖率皆居高不下,全台最胖是雲林、六都最肥是高雄

身體能量發電廠告急?10種生活習慣正影響你的粒線體健康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2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蔡依林9點半就寢、郭富城晚睡早起 醫師給出真正評論…

信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