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 30 週年財務遭「4 重夾擊」,衛福部出招減日後醫療支出
台灣全民健保滿 30 年,財務負擔正逼近臨界點。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增加健保財務負擔且影響財源,據衛福部統計,國內三高及相關慢性病患者達 850 萬人,占全人口 37%,卻耗去健保支出近一半;癌症連續 47 年為國人十大死因首位,新藥新科技進一步推升醫療支出。衛福部長石崇良今(17)日於「台灣健保 30 共創永續未來」活動中表示,健保制度雖讓台灣成為國際典範,但仍有許多挑戰,盼逐一拆彈後,2030 年國人平均餘命提高至 82 歲,慢病、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
健保自 1995 年上路後,不僅將涵蓋率擴及全國,也使增加國人平均餘命,但也推升醫療利用率,2024 年國人平均就醫次數已達 16 次。石崇良指出,健保成功移除醫療財務障礙,讓昂貴治療全民皆可得,如醫療負擔為一般疾病 82 倍的血友病治療,已全由健保給付,但醫療支出增加、財務來源減少的情況,也正影響健保的永續發展。
多軌改革:三高防治 888、PAC、OPAT、ERAS
為防止健保崩盤,衛福部推出一系列「預防勝於治療」的措施,盼從前端避免日後可能的醫療支出,例如響應總統賴清德「三高防治 888 計畫」,規劃「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地區醫院全人全社區照護計畫」等,並運用數位工具協助追蹤血壓、血脂等健康數據,促進民眾自我管理或供臨床研究。
有關減少患者住院天數的措施,還包括「急性後期照護」(PAC)銜接急性醫療及回歸生活,協助患者在急性發作後的黃金治療期接受復健、避免失能;「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OPAT)讓輕度感染症患者能於門診接受抗生素治療,預期可為健保支出省下逾 3 億元,一年共釋出 2 萬張病床;「術後加速康復療程」(ERAS)加速患者術後恢復,並降低併發症。
石崇良表示,癌症防治部分也有編列癌症新藥基金、加速新藥審查、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納入健保給付等方式正在運行,在健保財務負擔和患者健康權益間取得平衡。他指出,雖健康台灣願景中提高餘命、降低死亡率的目標不容易達成,但相信透過慢性病管理、智慧醫療和創新服務模式,能建立具韌性、公平、永續性的醫療體系,保障國人健康。
文、攝/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