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卻快樂不起來?郭岱君:蔣介石心裡擔憂「這兩人」,錯估形勢導致內戰敗局
今(2025)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長風文教基金會特地邀請甫自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退休的抗戰史專家郭岱君,16日以「烽火未歇:從抗戰勝利到山河裂變的關鍵抉擇」為題發表專題演講,由風傳媒、聯經出版協辦。郭岱君舉蔣介石日記原文,指出儘管抗戰勝利,但蔣「毫無快樂之感」,「憂」與「辱」是他在日記中最常出現的兩個字眼,背後原因是其擔憂「俄史(達林)」與「共毛(澤東)」,影響國內各地區的受降,以及接收東北失地。
國民政府節節敗退,接收東北鞭長莫及
先談國內層面,郭岱君表示,抗戰到1945年之際,國民政府節節敗退,已經退守到西南一隅,而中共則在日本占領區建立了一個又一個根據地,在當地推行土改、培訓幹部等等,因此國民政府很難對這些地方進行接收。至於東北,日本已經建立了偽滿州國,位處西南地區的國民政府更是鞭長莫及,成為了戰後兩大挑戰。
郭岱君援引實際數字強調,1937年八路軍原來只有4萬多人編制,到1945年已擴張到擁有60萬人的主力部隊;新四軍起初僅有1萬多人,1945年時已有26萬主力部隊。且中共在華北、華東、華南等敵後地區建立了19個解放區,統治中國1億人口,日占區67%的土地都在中共地盤之下,「國軍根本就沒辦法使力,力量進不去,成為了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
在國際層面,郭岱君用「天意弄人、萬般無奈」8個字來形容「蘇聯因素」。她說,蘇聯在1945年8月9日對日宣戰,結果8月10日美國就對日本動用原子彈,「蘇聯運氣太好了,對日宣戰才15個小時,日本就投降了。」不過,當時蘇聯軍隊已經進入東北,蘇聯不可能隨便就退出去,因此對國民政府也是一大挑戰。
以德報怨並非政策,對日寬大另有他因
事實上,在戰勝之後,盟軍明確肯定這場戰爭是國民政府打的,因此包括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在內,都表態要求日本必須向國民政府投降。當時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與汪精衛政權軍隊,立刻接受並服從盟軍的命令,向蔣介石及其代表投降。郭岱君透露,蔣介石在抗戰之前在開始思考,若要與日本共同「防共」,那就得跟日本化敵為友。
8月15日,蔣介石發表《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書》,內文提及「『不念舊惡』及『與人為善』為我民族傳統至高至貴的德性。我們一貫聲言,只認日本黷武的軍閥為敵,不以日本的人民為敵。」日本媒體遂以「以德報怨」,來形容蔣介石對日本的寬大政策。郭岱君說明,「以德報怨」其實並非一個具體的政策,只是一個概念或理念。
由於日本非常感念蔣介石的寬大政策,日本便遵守承諾,拒絕中共接收;如果中共要強行接收,日本甚至不惜與共軍交火,也要保障國民政府權益,等待其來接收。郭岱君進一步廓清,其實在戰後我方仍有取得日本的賠償,前前後後派出22船次,赴日接收總值2千多萬美元、1萬2千多箱的航運設備,同時也分到24艘軍艦。問題在於,日本對華賠償只執行了10分之1,在1949年5月12日終止,原因為何?
郭岱君分析,主因是遠東形勢改變,冷戰即將開始,美國為了對抗蘇聯,從而決定扶植日本,希望日本儘快經濟復甦。在美國調整其東亞政策情況下,竟要求中華民國放棄對日本要求賠償。對於蔣介石戰後對待日本的態度,郭岱君還提出另外一種觀點,指出蔣介石有著特有的亞洲布局,希望戰後亞洲各國人民不應依賴美國,也不要傾向蘇聯,應該聯合起來建立亞洲自有的國際體系,共同對抗殖民勢力與共產主義。
蔣介石錯估形勢,東北敗局早已有顯露
聚焦到東北問題,蘇聯之所以既難看又理直氣壯地占據東北,郭岱君指出原因出在1945年初美英蘇訂定了《雅爾達密約》,「非但瞞著中國,還把中國權益讓給蘇聯,這是非常不道義的地方。」美國與英國對蘇聯做出如此大的讓步,郭岱君解讀,關鍵在於當時歐戰情勢已相當樂觀,但亞洲情勢卻無起色,尤其是中國戰區到了兵疲馬困、千瘡百孔的地步,美、英不願意為此犧牲更多的兵力,因此想盡辦法要蘇聯參戰。
郭岱君用「天意如此」來描繪蘇聯根本沒打到仗,日本就投降的結局,國民政府不得不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而此時美國又不斷敦促國共組成聯合政府,但重慶會談十分不順利,雙方的想法過於南轅北轍,蔣介石最後以「婦人之仁」,讓毛澤東離開了重慶。
中共搶占先機進入東北,而國民政府大員一方面在時間上落後兩個月之久,另一方面還受到蘇聯的百般刁難。郭岱君認為,美蘇的角力是幕後關鍵,導致接收東北過程相當曲折,加上美國馬歇爾(George Marshall)調停失敗,錯失了一年多的時間機會,而蔣介石政策大轉彎,從「親美友蘇」轉為「親美拒蘇」,擴大東北戰線,反而引起與華府之間的齟齬。(推薦閱讀)戰敗80年仍強佔釣魚台!台灣保釣人士「怒火中燒」向日本抗議
郭岱君說,在馬歇爾調停失敗時,東北敗局已顯現出來。1948年遼瀋戰役爆發,蔣介石在軍事上的嚴重失誤,使其在各方壓力之下下野,由李宗仁代總統。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對華白皮書》,實際上放棄中華民國,將戰略重心轉向日本。「蔣介石當然是有責任的,在很多地方拿捏失當,低估了美蘇在東北的複雜角力,也高估了自己在反共陣營的不可取代性。」
顯示全部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