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奶被比喻可樂?婦團批「情勒媽媽」 衛福部澄清:營養成分有嚴格規範
日前知名母嬰用品「媽媽餵」(Mamaway)拍片於網路影片中,將嬰兒配方奶比喻為「可樂」、「珍奶」,宣稱市售嬰兒配方奶粉含糖量超高,等於兩大瓶可樂,甚至暗示可能導致孩子過動,引發許多家長和醫師撻伐。
「台灣女人連線」28日召開記者會,批評品牌行銷過度情緒化、忽視科學依據,更凸顯台灣嬰兒餵養政策長期「母乳優先、配方奶邊緣化」的結構性問題。
事件延燒下,衛福部食藥署與國健署分別出面回應,強調配方奶成分受到嚴格規範,呼籲社會不要輕信不實訊息;但婦女團體仍認為政府對於資訊透明與政策平衡仍明顯不足。
妖魔化配方奶?婦團批評「情勒媽媽」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指出,該品牌將配方奶等同於「可樂」、「珍奶」的說法,不僅忽視母乳與配方奶之間的差異,更是對母親的「道德綁架」。
「任何失真的訊息,都會讓婦女與家庭在育兒過程中更加自責與困惑。品牌若真心重視母親與孩子的健康,就應承擔社會責任,公開資訊來源與數據來支持說法,而不是製造恐慌。」黃淑英批評,這類影片容易讓使用配方奶的媽媽更自責,陷入「不是好母親」的輿論壓力。
她強調,嬰兒餵養選擇應以科學為依據,品牌應承擔社會責任,公開數據與資訊來源,而非以誇張比喻換取流量。
黃淑英同時點出,問題的核心在於政府長期過度偏重母乳政策,導致配方奶資訊缺乏甚至被壓抑。「直到2023年,在台灣女人連線及時任立委王婉諭的要求後,配方奶成分才得以在網路上公開,並開放網購。」即便如此,國健署出版的《孕媽咪衛教手冊》中,關於「新生兒哺育計畫」的9成篇幅仍集中於母乳,配方奶資訊僅有簡單數行,甚至需要掃描 QR Code 才能獲取。
她認為這顯示政策如何以「推廣母乳」為名,壓抑資訊透明,犧牲婦女與家庭的便利性與選擇權。
食藥署回應:糖含量並無差異,不實訊息已下架
針對外界質疑「嬰兒奶粉一半以上是糖、會導致過動」的說法,食藥署28日澄清表示此說法「並非事實」。
食藥署表示,依照現行規定,目前經衛福部查驗登記之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及特殊醫療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共128項,每個產品皆符合嬰兒成長發育所需之營養需求,其每100毫升之糖含量與母乳可提供乳糖含量6.7-7.8克,並無明顯差異。民眾可透過食藥署「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查詢相關產品資訊。
食藥署強調,母乳哺育固然是優先選項,但當無法餵哺母乳時,嬰兒配方食品也是合宜選擇。呼籲家長應諮詢醫師、營養師或醫護人員意見,勿輕信未經證實的傳言。
另外,對於該短影音涉及不實訊息,食藥署已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6-1條,於8月28日通報Meta公司下架,避免繼續誤導大眾。
國健署:尊重選擇,但仍以母乳為優先倡議
國健署則回應,單位一貫立場是「尊重媽媽選擇」,並強調不論母乳或配方奶,只要符合媽媽與寶寶狀況,都是好的方式。不過,國健署也再次重申,母乳在條件允許下仍是首要推廣的哺育方式,並持續透過醫院、產檢與衛教資源,倡議「母乳友善環境」。
對於使用配方奶的家庭,國健署表示已製作「如何沖調嬰兒配方奶粉」、「嬰兒奶瓶餵食指導及注意事項」等指引,提供父母參考。民眾若有嬰兒哺育相關問題,包括母乳或配方奶哺餵等,可透過國健署孕產兒關懷網站所提供衛教資訊,或撥打諮詢專線0800-870870。
但婦團批評這些文件語言多著墨於母乳優勢,對如何安心使用配方奶缺乏清楚、友善的資訊。
專家呼籲:停止道德綁架,給媽媽中立資訊才是關鍵
針對此次爭議,醫師指出,母乳確實在免疫因子與保護性上有其無可取代的價值,但在實務上,不是所有母親都能順利哺乳,若政策或社會氛圍過度推崇單一方式,反而會讓家庭承受壓力。
婦產科醫師蘇怡寧也在社群發文駁斥影片,表示配方奶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是乳糖,和母乳中的糖分來源一致,含量約7%左右,是嬰兒重要能量來源。台灣對嬰兒配方奶的成分管控嚴格,不可能出現影片所謂「半罐奶粉都是糖」的狀況。
也有專家指出,嬰兒餵養政策應避免陷入「二元對立」,母乳與配方奶並非敵對關係,而是不同情境下的選項。政府應建立更透明的資訊管道,同時監督市場,避免商業誇大或污名化,否則家長將在輿論與資訊真空中左右為難。
台灣女人連線也再次呼籲社會停止對母親的道德綁架、停止透過「母乳崇拜」或「妖魔化配方奶」來情勒。「母親不該在照顧孩子的同時,還要面對輿論審判,真正的支持,不是把母親推向單一選項,而是打造友善的環境:讓母親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安心餵養孩子,不必面對歧視與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