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20歲要讀什麼?黃仁勳秒答「這科系」:下一波實體AI,要懂摩擦力、慣性⋯還有因果
重點一 :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表示,若今日大學畢業,他將選擇主修物理科學,而非軟體科學,以迎接他所預見的「實體AI」(Physical AI) 新浪潮。
重點二 :黃仁勳闡述AI發展已從「感知AI」與「生成式AI」,演進至目前的「推理AI」,未來將邁向需理解物理定律的「實體AI」階段。
重點三 :「實體AI」將與機器人技術深度結合,以應對全球普遍存在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尤其將應用於美國各地興建的新一代高度自動化廠房。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近期在北京的一場對談中,拋出了他對未來科技人才發展方向的見解。當被問及若重返20歲,在2025年的今日大學畢業,他會選擇哪個領域時,黃仁勳毫不猶豫地表示,他將會選擇攻讀「物理」學科,而非「軟體」學科。
此番言論突顯了黃仁勳對下一波技術革命「實體AI」(Physical AI) 的高度重視。黃仁勳認為,未來的AI必須能理解並運用物理世界的法則,這將是驅動機器人技術與自動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其重要性不亞於當前引領風潮的生成式AI。
AI演進的下一個篇章:從感知到推理
黃仁勳進一步闡述了他對人工智慧發展階段的觀察。他指出,現代AI的意識覺醒大約始於12至14年前,由電腦視覺模型AlexNet的突破性展演揭開序幕,他將此稱為第一波的「感知AI」(Perception AI)。
隨後,世界迎來了第二波浪潮,也就是當前大家所熟知的「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此階段的AI模型不僅能理解資訊的意涵,更能將其轉換為不同的語言、圖像或程式碼。
黃仁勳表示,我們現正處於「推理AI」(Reasoning AI) 的時代,AI已具備理解、生成、解決問題,甚至能應對前所未見狀況的能力。這種AI能夠以「數位機器人」的形式存在,黃仁勳稱之為「代理AI」(agentic AI),形同具備推理能力的數位勞動力,這也是目前 Microsoft (微軟) 和 Salesforce 等科技巨頭的研發焦點。
「實體AI」引爆機器人革命,解決全球勞力荒
展望未來,黃仁勳強調「實體AI」將是AI發展的下一波關鍵。他解釋:「下一波浪潮要求我們理解物理定律、摩擦力、慣性、因果關係等概念。」
這代表AI需要具備物理推理能力,例如理解「物體恆存」的概念——即使物體消失在視野外,它依然存在。這項能力將被廣泛應用於預測結果(如球會滾向何方)、在不損壞物體的前提下計算抓取力道,或推斷汽車後方可能存在的行人。
黃仁勳總結道:「當你將實體AI植入名為『機器人』的物理實體中,你就得到了機器人技術。」他認為這對當下至關重要,因為美國乃至全球各地都在興建新的工廠。他期許在未來十年內,這些新世代的廠房能高度機器人化,有效應對全球面臨的嚴重勞動力短缺問題。
人類會被AI取代嗎?黃仁勳指名「3種人」要小心
有鑑於科技產業近期裁員頻繁,加上多有產業巨頭被問到「AI取代人力」議題,黃仁勳7月15日在CNN節目《Fareed Zakaria GPS》專訪時明確指出,AI不會完全取代人類,但有三類人可能最先被AI取代:沒有主見、只會跟流程走的人;不懂提問、無法與AI深度互動的人;懶得學習、只靠AI當答案機的人。
白話來說,黃仁勳認為AI不會直接裁員,但如果不善用AI,特別是無法提出有價值問題或持續學習的人,會被懂得運用AI的人取代。他還提到,未來的編程語言可能是自然語言,讓更多人能與AI合作。
針對第一種「沒有主見」的人,黃仁勳描述這類人依賴固定流程,無法重新定義任務目標,容易被AI的自動化工具取代。例如,純粹重複性勞動的工作,可能被AI高效執行。
第二種「不懂提問」的人,則是指基於AI將很大部分承擔當前人類的執行工作時,未來的核心職能就不在於輸入指令,而是提出高品質問題。他坦言,自己90%的工作其實都是在提問,顯示提問能力將成為未來職場的關鍵競爭力。
至於最後的「懶得學習」的人,黃仁勳認為,AI可以讓不懂技術的人也能成為創作者,但前提是使用者必須清楚知道要讓AI做什麼。如果只是被動使用AI,缺乏學習意願,則無法真正發揮其價值。
延伸閱讀:白領殺手來了!Perplexity CEO點名「2種高危職缺」:哪種工作類型,會最先被AI取代?
「我們再三十天就要破產了!」黃仁勳一句話讓輝達員工時刻警醒:一次錯誤就能致命
責任編輯:李先泰
延伸閱讀
這個固態硬碟會自爆!十銓推資安高級別硬碟:按下超過10秒就能銷毀資料
Netflix首部AI電影來了!《深空永航》大樓倒塌場景「製作速度飆10倍」,視覺特效業要變天了?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