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自殺防治非「頭痛醫頭」 心理健康教育須從小扎根
時隔14年,「自殺」重回國人十大死因。專家今天(17日)表示,自殺不像其他疾病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心理健康教育應從小扎根,從前端介入協助,為自己的心情打「預防針」,才能強化心理韌性,避免憾事發生。#央廣記者劉品希的採訪報導#
衛福部16日公布2024年國人十大死因,「自殺」在時隔14年後重回榜單,位居十大死因第十名;進一步分析年齡層,15至64歲青壯中年族群的自殺死亡人數均增加。
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藍挹丰17日受訪表示,自殺原因相對複雜,外部環境會破壞個人心理系統運作的穩定性。她指出,自殺很大部分與自身的心理、精神狀況有關,對青少年而言,長輩提供的生存法則與建議不一定適合現今社會;身為「三明治族群」的中壯世代則是肩負沉重的責任與壓力,若個案原本已受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之苦,再加上面臨突發或長期慢性的嚴重事件,便很容易誘發自殺行為。
藍挹丰指出,自殺屬於系統性的狀況,不像其他疾病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心理健康教育應從小扎根,而政府推出的「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是很好的開始。她建議相關政策應長期推動,以介接現有的心理機構,深耕心理健康觀念。她說:『(原音)就是我們的心理衛生健康有比如說3次的方案,後面有擴及到比較多的民眾可以讓他受惠,我覺得這方案很好,它就是起一個頭,後續要怎麼樣把這個政策繼續延續下去,讓人民覺得當我今天心理發生狀況的時候,他就跟我身體產生感冒是一樣的意思,我們不需要諱疾忌醫,我們不需要說這個東西不敢求助、汙名化。』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召集人、台大公衛健康政策管理所兼任副教授張珏受訪時則表示,現行自殺防治大多都是事後追蹤關懷,她認為必須從前端協助,促進心理健康,才能強化心理韌性。張玨指出,如同防疫一樣,心情也應該打「預防針」,民眾應學會看見自己的情緒變化、面對挫折,並找到資源改善挫折帶來的壓力。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須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衛福部專線「1925」、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