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登場 或揭示集團活動與意圖
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和其他8國領袖今天(31日)齊聚中國天津,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可能對經常在貿易和區域衝突上採取不一致做法的美國提出挑戰。
這個由10個成員國組織的集團將在今天和明天(9月1日)在天津會面,這個集團的規模和影響力在過去24年不斷擴大,即便其目標和計劃仍然模糊,知名度也較低。但也有人說這是你從未聽過、但最可怕的團體。
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國包含俄羅斯、白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哈薩克、吉里吉斯、巴基斯坦、塔吉克和烏茲別克。這個組織原本被視為是對美國在中亞影響力的對抗,這個組織在2017年加入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伊朗和白俄羅斯分別在2023年和2024年加入。
其中一些國家是西方的明確敵人,尤其是伊朗和俄羅斯的親密盟友白俄羅斯。包括印度、中國和俄羅斯在內的其他國家,與西方的關係則更加模糊,這不是因為華盛頓在俄烏戰爭的立場搖擺不定,就是因為美國關稅政策的混亂,這擾亂了美國與中國和印度等國的關鍵貿易關係。
上合組織為期兩天的峰會或許能進一步揭示有關這個組織的活動和意圖的問題。
從區域集團到包羅萬象聯盟
自2001年成立以來,上合組織一直主要由區域經濟大國中國主導,俄羅斯則試圖利用這個組織來維持對中亞的前蘇聯國家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的影響力。
儘管俄羅斯的經濟影響力持續下降,尤其是在西方制裁日益嚴厲的情況下,俄羅斯和中國都將上合組織當作區域軍事合作的框架,儘管僅限於聯合演習和射擊演練。
白俄羅斯、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後來加入上合組織,顯然是為了分享這個組織正在萌芽的影響力,儘管其成員國身分的價值仍有爭議。伊朗和白俄羅斯因制裁和侵犯人權而面臨國際社會的譴責,而巴基斯坦則高度依賴中國的軍事裝備。
印度加入挑戰平衡
印度長期以來一直奉行其自認的中立政策,儘管這或許是印度為自身利益的一種策略。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印度已成為俄羅斯石油的主要買家,加劇了與華盛頓的緊張關係。莫迪在8月會晤中國最高外交官後,也表示印度與中國關係「穩步改善」,並強調「尊重彼此利益和敏感性」。
印度加入上合組織可能會挑戰俄羅斯和中國在這個組織的主導地位。儘管兩國之間存在貿易聯繫,但印度不太可能對俄羅斯在烏克蘭發動的戰爭,或中國對台灣和南海的主權聲張提供實質支持。
印度長期以來也一直尋求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常任理事國,但中國和俄羅斯對此反應冷淡。不過,只要華盛頓繼續對印度的對外貿易保持不確定性,新德里就不會有任何損失。
印度已表示不會與上合組織簽署聯合聲明,因為他們認為聯合聲明中未提及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的、針對遊客的致命恐怖襲擊,表明了其立場偏袒巴基斯坦。然而,外界對印度簽署聯合聲明的期望並不高。
北京風險低、損失少
北京幾乎沒有透露對此次峰會的實質進展有何期待,符合中國對其外交和政治的保密性。
新華社25日稱這場峰會是「上合組織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峰會」,並表示將以此「規劃上合組織未來十年的發展藍圖」。
另外有數十個國家的領導人,將以上合組織對話夥伴或來賓的身份出席峰會,其中包括埃及、尼泊爾和一些東南亞國家。
新華社稱,上合組織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元文明、尋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為原則。
北京方面指出,中國與其他成員國、觀察員和對話夥伴之間的貿易和鐵路貨運日益增長,似乎希望強調上合組織的經濟效益。
新華社指出,這場峰會將簽署包含二戰結束80週年紀念聲明在內的多項文件。中國共產黨也將於9月3日在北京市中心舉行閱兵式。
習近平的多極願景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家楊大利(Dali Yang )表示,上合組織是中國共同創立的最重要區域組織之一。
楊大利表示:「儘管上合組織在應對當今重大挑戰方面未能有效發揮作用,但中國領導階層非常重視在國際舞台上維持現有的關係。」
楊大利表示,這場峰會的幾天後,北京將舉行紀念日本二戰投降80週年的大規模閱兵式。習近平和各國領袖出席了閱兵式,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也將罕見出席。
邁阿密大學中國政治專家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表示,上合組織似乎展現出從對話平台轉型為「一個成熟的務實合作機制,為成員國的公民帶來實質成果」的願望。然而,「最終目的是什麼?如何實現?」的問題依然存在。
金德芳指出,對習近平來說,「主持天津峰會應該會為他帶來一些有利的宣傳,並可能進一步提升他作為新全球秩序領導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