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呼吸都不平等:美國少數族裔與低收入家庭,普遍吸入更多 PM2.5
長期暴露於髒污的空氣,特別是細懸浮微粒 PM2.5,會增高許多疾病的風險。然而,近來的研究顯示,空污不僅是環境問題,也反映了社會的不平等。最近有研究指出,PM2.5 的污染負擔在美國不同族群間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對低收入和少數族裔社群的影響更為嚴重。論文近日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
這項研究由主要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瑞典環境研究所(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及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等研究機構合作進行。利用美國全國範圍內的空氣品質監測數據,結合人口普查資料,分析 PM2.5 污染對不同族群的影響。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代表性,他們採用先進的統計模型,並考慮地理位置、社經狀況和種族背景等多重因素,以精確地評估空氣污染對不同群體的影響差異。。
結果揭露 PM2.5 背後的環境不正義
研究結果顯示,美國少數族裔,特別是非裔和拉丁裔,所暴露的 PM2.5 濃度遠高於白人社群。這種懸殊的差異不僅存在於城市,也廣泛見於郊區及農村地區。同時,低收入家庭暴露於 PM2.5 的程度也明顯高於高收入家庭。究其原因,這些弱勢群體通常居住在工業區或交通要道附近,導致他們長期承受更高濃度的空氣污染。
PM2.5 是直徑小於 2.5 微米的細小懸浮顆粒,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後能深入肺部,甚至進入血液循環,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長期暴露於高濃度 PM2.5 ,已知與多種疾病密切相關,其中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甚至是癌症。對於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病患者而言,這些疾病的風險會進一步加劇,形成惡性循環。
團隊指出,要解決空氣污染的貧富不均,需要從政策層面著手。他們建議,政府應該加強對高污染地區的監管,特別是對工業廢氣排放和交通污染的控制。同時,也應加強對弱勢社群的支持力度,如提供健康檢查、改善居住環境和加強大眾運輸系統等。此外,社會各界也應該提高對此議題的關注,協力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空氣污染終究不只是環境議題,更深刻牽涉到社會問題。這項研究提醒我們,解決環境污染的挑戰不能僅依靠技術手段,更需要從社會正義的角度展開深層反思與制度改革。唯有真正落實環境正義,全民的健康與福祉才能獲得公平的保障。若缺乏改革的決心,弱勢群體將持續背負不成比例的健康風險。
(首圖來源:Flickr/b k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