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裁員」的代價與紅利:從蘋果、任天堂到三星案例看懂企業留才的長期賽局
2020 年新冠疫情以來,全球各大企業接連傳出大規模裁員消息,科技、金融等產業更是裁員潮的重災區。據統計,光是 2023 年科技業就裁減了超過 26 萬人,較 2022 年激增近六成。Google、亞馬遜、Meta 等知名公司動輒宣布裁員上萬人,以削減成本、應對經濟逆風。
然而,在此「縮編求生」趨勢中,仍有少數國際企業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較少裁員,甚至設法避免裁員,以保全員工團隊。蘋果(Apple)、任天堂(Nintendo)等正是典型代表。基本沒有什麼大公司可以全面零裁員,但比起為了財報裁員的大型公司,還是有許多公司只會因為業務縮減最低限度裁員,同時嘗試其他方式取代規模性裁員。
科技巨頭蘋果:謹慎擴張,不以利潤率標準裁員
矽谷科技巨頭中,蘋果可說是異數。疫情以來,微軟、Google、Meta 等公司大量增聘後又大舉裁員,甚至單次裁員人數高達數萬。相比之下,蘋果幾年來人力擴張極為謹慎:2019~2022 財年員工僅成長約 20%,至約 16.4 萬名全職員工,增幅遠低於同期亞馬遜、Alphabet 等競爭對手。正因招聘節奏保守,蘋果並未景氣反轉時出現人力「超載」問題,成為少數近期避免大規模裁員的科技巨頭──但並不是零裁員,蘋果最大裁員是取消電動車專案削減的 600 名員工、還有去年 Apple Books 與 Apple Bookstore 等百名員工。這些「裁員」比例都遠低於同期科技公司。
蘋果高層將減少裁員視為維持企業戰略正確性的象徵。知名蘋果分析師 Mark Gurman 指出,蘋果為了削減成本不惜祭出各種節流措施,以避免裁減全職員工。他引述蘋果管理層看法:「蘋果高階管理人被視為業界最有策略的一群人。如果不得不裁員,那代表他們可能犯下戰略錯誤,或顯示全球經濟狀況比想像更糟。」
Mark Gurman 指出,蘋果文化,大規模裁員是不得已時的最後手段。故蘋果近年採取一系列開源節流舉措控制成本,包括延後發放團隊獎金(由一年兩次改為一次)、延後非關鍵專案研發時程,以及凍結部分部門招聘等,希望以縮減開支緩解人事成本壓力。蘋果還嚴格限制差旅支出,要求員工出差需高層批准,許多團隊非必要出差全面叫停。蘋果迄今未宣布大規模裁員計畫。
日本任天堂:不裁員文化與逆勢加薪的長線思維
相較美國企業動輒大幅度人事縮減,日本大企業裁員更保守。截至目前,鮮聞日本大廠有大規模裁員消息,任天堂「不裁員哲學」更是廣為傳頌的佳話。任天堂前社長岩田聰因 Wii U 銷售不佳陷入困境時,兩度自願大幅減薪以保住員工飯碗,其他多位董事也跟進減薪 20%~30%,避免裁員縮減開支。岩田聰相信,裁減員工數換取短期財報好看,代價是員工士氣重創,長遠而言並不值得。
他有句名言在業界廣為流傳:「擔心失去工作的員工,做不出優秀的作品。」這種以人為本的信念深植任天堂企業文化,歷任經營團隊皆秉持「不輕易裁員」的方針。
2023 年,任天堂宣布全體員工加薪 10%,員工留任率更高達 98.8%,平均任職年限遠超業界平均 14.3 年。幾乎終身雇用的穩定環境,讓員工心無旁騖投入產品研發與創新,形成良性循環。即便今年全球遊戲產業寒風陣陣,日本大廠也較少大規模裁員──多年前裁員歐洲工作室的卡普空,從 2023 年開始提高員工平均薪資,並自 2024 年起大幅上調新進社員起薪。
不裁員的兩面:長遠利基與短期挑戰
日本企業比較著重終身雇用(但風氣逐漸改變),除了經營者理念、員工忠誠度,勞動環境與社會文化也是重要因素──目前日本企業若輕易裁員,往往會損及公眾形象及未來招募。同時,日本勞動法對資方裁員有嚴格限制,除非能證明公司陷入嚴重財務危機或瀕臨破產,否則幾乎無法裁掉正式員工。強大的法律保障與社會觀感壓力,使日本企業考慮裁員時格外謹慎。
普遍來說,美國公司偏重短期財報表現,遇業績下滑時往往迅速裁員止血(像蘋果這樣的狀況更少見);日本公司普遍來說,更傾向透過減薪、調整職位等方式與員工共度難關。哪種模式更優見仁見智,日本公司相信留住人才、能在未來投資獲得更穩健的成長;而華爾街投資者更重視獲利和效率,員工留任在財報上不一定討好股東,領導人就需要懂得平衡員工與股東利益。
人工智慧時代的員工「價值」
景氣循環過程,留下的人才是公司最快的增長引擎:待經濟環境好轉時,他們能立即投入並產生效益,企業不需再花時間重新招聘培訓──保住核心人才庫的公司,有望景氣復甦時搶得先機。同時,不裁員策略也塑造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形象。勞工權益日益受關注的今日,穩定就業的承諾為企業贏得大眾口碑和政府信任,都有助企業長期經營。
但經營環境惡化時,公司本身硬扛不裁員,代表人事支出承擔更大壓力、財務指標可能難對股東交代。三星曾在記憶體市況暴跌期選擇減產保員工、不裁製造線人力,導致當年利潤一度跌至 15 年新低。虧損持續,三星最終還是決定調整全球人力,海外營運據點裁減最高達 30% 行銷和行政人員。這說明即便如三星這種實力雄厚公司,面對產業寒冬拖長,仍不得不以裁員止損「保命」。
其次,不裁員可能帶來效率低落的隱憂。如果缺乏轉職培訓或業務拓展安排,企業留下的冗員可能處於無所事事或產能過剩的狀態,造成資源浪費。因此,採取不裁員策略的企業往往需要同步推行內部調整,例如調整營運的目標,或是透過其他方式增加員工的產能、確保人力資源能有效運用,但仍可能造成公司與員工關係緊張。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