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健康城市〉台北市勇奪六都第一,蔣萬安:要讓市民有感健康
身為首都,台北市一馬當先健康城市冠軍,只是優等生的光環下也背負專屬的壓力與挑戰。由市長蔣萬安領軍的北市府,又以什麼樣的策略,為市民打造嶄新的健康生活?
台北市在2025《康健》永續健康城市大調查中,在六都組掄元,市長蔣萬安認為,作為首都當然會有「各項指標都該第一」的隱性壓力,應把壓力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更關注如何讓市民「有感」。
慢性病防治,突破「高知識、低行動」的困境
慢性病防治是台北市健康政策推動的一大挑戰,尤其面對人口老化,市民雖教育程度較高、健康知識取得容易,卻常有「高知識、低行動」的落差。台北市衛生局長黃建華認為,許多人使用公司健檢或自費高價健檢,無法計入公費健檢的數據中,因此篩檢率較低,衛生局為此努力與中央協商,加速資料庫整合,鼓勵醫院上傳自費健檢資料,並透過健康存摺串接,提供獎勵誘因,以更全面地掌握市民的實際健檢狀況。
免費健檢套餐鎖定長者,覆蓋率與參與度齊升
另一方面,他認為也要仔細分析,是否有哪些族群應該加強,「我們發現低收入或老年人群體,健康檢查的參與度仍然不足,這就是我們可以重點努力的地方,」黃建華說。
為加強健檢誘因,台北市特別為老年人設計了3種免費健檢套餐,包括腦部肺部、腹部超音波、骨密肌力等3種檢查組合,讓他們可以根據自身需求來選擇,以提升老人健檢的覆蓋率及有效性,「政策推出後受到很大迴響,大家都搶著預約,」黃建華說。
從「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指標來看,台北市也是六都中唯一成長的城市,成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
跨域合作讓健康落地,台北市建立長期推動機制
台北市自2016年成立「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推動平台」,核心為「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整合31個局處,分為5大工作組,定期舉辦跨局處專家會議,是全國唯一設有專款預算並長期運作的城市。另外,台北市已訂定61項健康城市指標並滾動修正,以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3) 中的15項指標。
智慧醫療結合社區支持,分級就醫與醫療留才並行
呼應中央的「健康台灣」政策,台北市擁有醫療上的優勢,也是推動健康促進的重要支柱。蔣萬安也提到,醫療人員負擔重,加上人口密度高帶來的心理壓力,都是現實上遇到的困難點,「還是有許多人習慣到醫學中心看病,對於分級醫療的運作是滿大的挑戰。」因此,市府正加強社區醫療支持,並探索更多方法來吸引和留住醫療人才。
「智慧醫療的發展非常關鍵,」黃建華強調,智慧健康管理系統能讓市民和醫療機構更精確地掌握健康狀況,並根據個人需求制定健康管理方案,不僅能夠提升服務品質,更能幫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關注自身健康。
從台大醫院轉換到公部門剛滿1年,黃建華透露,「其實做這些事,我最希望達到的目標還是『喚醒市民的健康意識』。」就算公部門投入大量時間和預算推動健康政策,但民眾能不能真正接受到訊息、並願意參與,是他很在意的環節。
因此,台北市正積極改變傳統教條式的宣導模式,轉向更有趣、更有吸引力的活動設計,例如小測驗、集點鼓勵等方式,「不管大家是去健檢、打疫苗,還是出門多運動,都是『預防』和『健康促進』,做就對了,」黃建華衷心期盼,「大家都健康了,醫療負荷過大的窘境自然就能改善了。」
看更多調查結果:2025年《康健》永續健康城市大調查 健康台灣城市總體檢
延伸閱讀:
從總統同學到最年輕衛福部長!石崇良如何從急診醫師小石頭,跨界成為「大磐石」?